
作者:王开玉
页数:41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0979133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挑起明天历史的重任。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指出:“儿童的幸福需要最一级的政治行动。”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本书研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突现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记述这些孩子“不一样的童年”,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作者简介
王开玉,男,安徽凤阳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直宣口“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现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顾问、党支部书记,安徽省社会结构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6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先后在安庆市委党校、市委工作,任党校教研室主任、安庆市写作组组长。1980年4月调到安徽省委社会科学研究所,任《江淮论坛》编辑室主任、副编审。1992年12月,任省社科院研究员,兼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筹备组组长。1993年任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阶层实证研究、中国现代化研究。
本书特色
书中通过案例全面分析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在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中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的获损情况,提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方治理的建议,从实质上推动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
目录
原版序言/001再版序言/001上篇 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第一章 研究总论/003 导 言 中国农民工子女研究课题的由来/003 第一节 社会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006 第二节 研究方式的阐述/009 第三节 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011 第四节 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018 第五节 社会生活和社会教育/024第二章 四市九县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与教育状态分析/025 导 言 不一样的环境 不一样的童年/025 第一节 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分析 ——安徽省肥东县留守儿童调研报告/030 第二节 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以安徽省肥西县高刘镇为个案/075 第三节 发掘留守儿童的积极因素,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安徽省霍山县留守儿童的调研和思考/121 第四节 特殊的成长环境:既有“小皇帝”的待遇,又有“弃儿”的感觉 ——安徽省舒城县张母桥镇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查/165 第五节 生活在孤独乡土上的孤独孩子 ——来自安徽省南陵县的调查报告/194 第六节 关心和教育好留守儿童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对安徽省宿松县和旌德县留守儿童的调查/225 第七节 让留守儿童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幸福成长 ——安徽省凤台县和舒城县留守儿童状况调查/250 第八节 最受农民工欢迎城市的“新市民活动” ——江苏省无锡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调查/283第三章 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对策分析/298 导 言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98 第一节 建立社会关怀网络/301 第二节 培育新市民教育与农民工家庭及子女的城市融入状况/305 第三节 探索寄宿学校、“代管家长”/310 第四节 培育专业的社工和义工队伍/318 下篇 农民工子女调查十年跟进研究第四章 学校教育:全方位照看/325 导 言 尽量做到留守儿童的学校生活和业余生活的全覆盖/325 第一节 从一般性寄宿学校建设到全方位寄宿学校建设/327 第二节 倡导以公平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方式/332 第三节 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334 第四节 老师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337第五章 社会力量:多方支持/340 导 言 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340 第一节 从关注到行动:媒体带动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342 第二节 从我做起:公益活动与志愿者参与/347第六章 落实家长监护权:爱的本源/350 导 言 家长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主体/350 第一节 家长责任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情感缺失/351 第二节 留守儿童的问题并非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家长用心培养/354 第三节 家长监护权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357 第七章 法律与制度保障/362导 言 父母履行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是应尽的法律责任/362 第一节 政府在综合治理系统化的解决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363 第二节 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368 第三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371 第四节 政府购买服务与促进社会力量的整合/374附 录 国内首部反映留守儿童现状的专题片《不一样的童年》策划文案/376参考文献/384编后记 从乡土中国到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学承担/391索 引/394本书作者/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