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封面

作者:林朝霞著

页数:381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15572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现代性和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三部分。其内容包括: 现代性和文学思潮、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中国五四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等。

本书特色

本文共分三编。上编以“现代性”为理论支撑,纠正创作方法论的长期误导,透析现代性与文学思潮的内在关系,梳理西方从古典主义至现代主义的发展脉络,并着重分析西方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背景、思想倾向、具体特征、主要类型、流变过程等,作为研究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参照系。中编以五四新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辩驳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论,从现代性角度确定五四文学的性质,提出五四文学开启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追溯它的历史背景,描摹它的发展脉络,对比它与西方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差异,并评判它的历史意义。下编将新时期文学纳入研究视野,从历史任务、思想倾向、内容主题等方面研究它与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渊源关系,并详细考察它的演变过程、风格特征,从而确认它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属于中国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目录

导论:去蔽与还原上编  现代性和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第一章  现代性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  三位一体:现代性透视  第二节  文学思潮: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第二章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节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正名”  第二节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特征  第三节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三种类型  第四节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世界性中编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第三章  中国五四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现代性与文化转型  第二节  现代知识分子的诞生及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知识分子文化圈的形成:同人杂志和同人社团的出现  第四节  西方文学的传播和清末民初的文学积淀第四章  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第一节  五四文学性质的认定  第二节  五四文学现实主义的缺席  第三节  五四文学浪漫主义的缺席第五章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端:向旧文学宣战  第二节  发展:新文学的涌现(1917—1921)  第三节  高潮:新文学的繁盛(1921—1927)  第四节  尾声:启蒙主义的退潮第六章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第一节  个性化写作的出现  第二节  文学独立与启蒙的二律背反  第三节  平民主义的高歌与贵族精神的低吟  第四节  知识分子代言人的出现  第五节  忧愤感伤、焦虑彷徨的时代精神  第六节  拿来主义和艺术风格的杂糅性第七章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世界化  第二节  启蒙主义文学传统的开创下编  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第八章  重建现代性与启蒙主义的回归  第一节  现代性任务的重新提出  第二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转轨  第三节  民间意识的崛起和知识分子的觉醒第九章  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第一节  关于新时期文学性质的论辩  第二节  新时期文学的历史任务和思想倾向  第三节  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主题第十章  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潜流:地下文学的萌动  第二节  发生与发展:反叛革命古典主义  第三节  转折:启蒙的吊诡  第四节  尾声:众声喧哗结束启蒙时代第十一章  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第一节  反革命古典主义与个性化写作的复苏  第二节  文学制度与被规训的文学  第三节  平民精神与文学轰动效应  第四节  乐观精神与国民性批判的弱化  第五节  世界风潮与多元开放的品格第十二章  新启蒙主义文学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革命古典主义的终结  第二节  启蒙主义文学传统的恢复结论参考文献出版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15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