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幸福能力论

封面

作者:肖冬梅著

页数:265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30605539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源于作者的博士论文。随着幸福学的蓬勃发展,“幸福能力”这一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中,人们期待幸福能力的研究取得进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实践指导,但是目前成果廖廖。本书共分七章,本书将研究幸福能力的意蕴、本质、特点以及幸福能力的发生发展等基础理论问题,并探寻幸福能力的培育要点和方法。 

作者简介

肖冬梅,女,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近年来,作者对幸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相应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等期刊报纸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的文章被新华网、求是理论网等众多网站转载,1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刊,主持和参与教育部和省级项目多项,参编著作2部。

本书特色

本书力图解决以下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如何突破传统幸福研究的静态描述的局限,引入对幸福和幸福能力的动态考察?研究幸福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如何拨开多种幸福观的迷雾,正确地解释幸福的内涵?幸福能力的意蕴是什么,幸福能力提出的依据又是什么?幸福能力与生存能力、道德能力、情绪能力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另外,幸福能力的结构要素有哪些?幸福能力如何发生和发展?

目录

第一章 幸福言说方式的转换:幸福理论突破的基础 一、“幸福是什么”的发问方式:传统理论存在局限的根本原因 (一)“幸福是什么”是传统研究中的理论原点 (二)“幸福是什么”发问方式的局限性 二、现成论:“幸福是什么”问题背后的哲学思维方式 (一)“幸福是什么”问题所蕴含的思维方式 (二)现成论的基本特征及其运用于幸福研究中的缺陷 三、“生成论”:幸福研究中应有的哲学立场 (一)生成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维方式 (二)幸福研究中坚持生成论的必然性 四、“幸福意味着什么”和“如何实现幸福”:生成论视角下的言说方式 (一)从“幸福是什么”到“幸福意味着什么”和“如何获得幸福” (二)在“如何获得幸福”的追问中转变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 生命存在之更完满体验:幸福的意蕴 一、人存在境遇中的压力及所形成的需要:透析人的生命存在之关键 (一)人存在境遇中的第一重内在压力:符合生命存在的共性 (二)人存在境遇中的第二重内在压力:保持人生命存在的特殊性 (三)人存在境遇中的第三重内在压力:解决人生命存在的本有矛盾 (四)人存在境遇中的外在压力:适应环境和符合社会要求 (五)两种发展需要的形成:人存在境遇中内外压力的结果 二、生命的存在:生成论视角下幸福理论中的逻辑出发点与旨归 (一)存在者、活动方式和存在境遇:生成性的个体生命存在之内蕴 (二)个体生命存在:人生幸福的出发点和幸福理论的逻辑起点 (三)完满的个体生命存在:幸福的落脚点和幸福理论的价值旨归 三、生命存在的片面理解:传统幸福理论的误区 (一)自然生命:快乐论幸福观 (二)理陛生命:完善论幸福观 (三)神性生命:宗教幸福观 四、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生命幸福观中的幸福 (一)生命存在的从较不完满到较完满的过渡:幸福的客观标准 (二)更完满的生命存在状态之体验:幸福的主观标准 (三)生命活动:幸福的来源 (四)更合乎内源性发展需要的生命活动:幸福的基石 (五)外在性与内源性发展需要满足的结合:实现幸福的主要途径 (六)生命存在的维度:幸福分类的依据第三章 “幸福能力”:“如何实现幸福”的追问中不可掩蔽的幸福范畴 一、“幸福能力”概念的提出 (一)能力的一般解读 (二)幸福能力的内涵 二、“幸福能力”概念提出的依据 (一)“幸福能力”概念的提出是逻辑推理的必然 (二)“幸福能力”概念的提出是实证支持的结果 三、幸福能力的特点和实质 (一)幸福能力的特征 (二)幸福能力的实质 四、幸福能力与其他能力的联系和区别 (一)幸福能力与生存能力的联系和区别 (二)幸福能力与道德能力的联系与区别 (三)幸福能力与情绪能力的联系和区别第四章 静态和动态:考察幸福能力整体结构的双重维度 一、幸福能力结构体系的静态剖析 (一)结构的一般分析 (二)幸福能力结构的“运作维度” (三)幸福能力结构的“内容维度” (四)幸福能力结构的“目标维度” (五)幸福能力结构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二、幸福能力及其结构的动态考察 (一)幸福能力及其结构的发生 (二)幸福能力及其结构的发展阶段 三、幸福能力结构的生成和发展的动力 (一)幸福能力结构生成和发展的动力来源 (二)幸福能力结构生成和发展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活动是幸福能力结构生成动力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和中介第五章 生产性人格:幸福能力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 一、生产性人格体现出人与世界特殊的定向关系 (一)人格的核心和特性 (二)人格基础和人格定向 (三)生产性定向和生产性人格 二、生产性人格是幸福能力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动力 (一)确定了人重视生命存在的基本立场 (二)形成了人趋向自我完善的半自动化运作方式 (三)提供了人与世界关联和作用的正确模式 三、幸福能力的发展是生产性人格定向的肯定和强化 (一)发现幸福的能力有助于个体对其生产性人格定向的肯定 (二)获得幸福的能力有助于个体对其生产性人格定向的固化 (三)拓展幸福的能力有助于个体对其生产性人格倾向的强化第六章 解除障碍和建构美好:幸福能力发展的外在集中体现 一、限制性的生命活动模式:个人幸福的主要障碍 (一)生命活动的类型 (二)生命活动方式主要取决于生命活动模式 (三)幸福的主要障碍来源于限制性的生命活动模式 二、解除和建构:幸福能力所体现的双重主题 (一)解除限制性的生命活动模式是幸福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建构合乎内源性发展需要的生命活动模式是幸福能力的关键体现 (三)解除限制和建构美好是长期训练和努力的过程 三、建构积极愉悦的生命活动模式:幸福能力的初步性集中体现 (一)积极愉悦的幸福之意蕴和作用 (二)发挥幸福能力实现个体积极愉悦的生命活动模式 四、建构自我实现的生命活动模式:幸福能力的提升性集中体现 (一)自我实现理论和自我实现的幸福之意蕴 (二)发挥幸福能力建构自我实现的生命活动模式 五、建构自我扩展的生命活动模式:幸福能力的跃升性集中体现 (一)自我扩展的幸福之意蕴 (二)自我扩展的幸福之层次 (三)自我扩展的生命活动模式之实现第七章 现实探寻:幸福能力培育的主要内容和路径 一、培育发现幸福的能力之主要内容与实现路径 (一)发现幸福的能力之培育内容 (二)发现幸福的能力之自我培育的主要路径 (三)发现幸福的能力之外在培育的主要路径 二、培育获得幸福的能力之主要内容与实现路径 (一)培育获得幸福的能力之普遍内容及实现路径 (二)获得积极愉悦的幸福之能力培育的具体实现路径 (三)获得自我实现的幸福之能力培育的具体实现路径 (四)实现自我扩展的幸福之能力培育的具体实现路径 三、培育拓展幸福的能力之主要内容与实现路径 (一)拓展幸福的能力之培育内容 (二)拓展幸福之能力培育的主要路径结语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幸福能力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13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