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青之著
页数:774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068530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教育史之内容,包括实际与理论两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实施状况及教育者生活等等,属于实际方面。政府的教育宗旨、学者的教育学说及时代的教育思潮等等,属于理论方面。但只将以上所举的实际与理论两方面情形,原原本本,按照时代先后,叙述一个明白,还不足以完了研究教育史者的任务。研究教育史者的任务:一,在于说明历代教育制度及学说之变迁的原因;第二,在于比较各时代、各地方的教育之异同与升降;第三,则在于阐发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及统治阶级对于教育之如何利用;第四,尤在于以客观的态度批评历代教育之得失,并标明其特异之点。能够将以上所提示的种种方面,作一个有系统的叙述,以备今后研究教育者应取何种途径的一个南针,方可以成就一部教育史。 人类社会的意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程度而前进,也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形式而变迁,故一切意识形态莫不以经济为基础。教育属于意识形态之一种,也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它是社会的产物,不是与生俱来的,某一种教育思潮之风起,必有当时的社会情形为背景;某一种教育制度之制定,必有当时的经济组织为基础。离开了社会及社会里面的经济组织,则无所谓教育,即无所谓教育史。
作者简介
陈青之(1891~1943),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史学者,又名炎联,号春阳,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木兰口人。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堂(今北京师范大学),曾参加“五四”运动,高师毕业后曾到日本考察教育。后在北平创办群化中学,并开始撰写《中国教育史》。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于出版。抗战爆发后,陈青之在鄂西宣恩执教,于1943年病逝。其著述除《中国教育史》外,还有《中国通史》、《中国历史朝代变迁图》、《中国疆域变迁图》等。
目录
第一编 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汉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第二编 封建时代的教育
第一期 西周(前1122-前771)
第三章 西周社会的概观
第四章 后人附会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制系统
第二节 学校之内容
第三节 女子教育
第四节 结论
第二期 东周(前770-前222)
第五章 东周之社会与思想
第六章 东周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老子
第三节 孔子
第四节 墨子
第五节 孔门弟子
第六节 孟子
第七节 庄子
第八节 荀子
第三编 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 秦汉(前221-前219)
第七章 半封建社会形成之第一幕
第八章 儒家学术之独占与教育
第九章 两汉学风
第十章 两汉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太学
第三节 鸿都门学与官邸学
第四节 郡国学校
第五节 选举
第十一章 两汉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贾谊
第三节 董仲舒
第四节 扬雄
第五节 王充
第六节 马融与郑玄
第七节 荀悦与徐干
第二期 魏晋南北朝(220-588)
第十二章 魏晋六朝之政局与民族
第十三章 魏晋六朝之学风
第十四章 魏晋六朝之教育
……
第四编 半封建时代中期的教育
第五编 半封建时代后期的教育
第六编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
节选
一、初民的生活 据历史家的考证,距现今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业已占有了黄河下游两岸的地方。他们的生产方法,就是捕鱼、采果、打鸟、射击野兽;一切衣食的来源,皆取给于自然物品,吾人称此时期为采拾经济时期。男子出外采拾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儿童,同血缘的人员聚居在一群,以年长的女子为一群的首领。这种社会,谓之母系氏族社会。这个时候,没有文字,没有制度,完全过着自然生活,共同采拾食品,共同消费,共同育养儿童,故又称为原始公有社会。这个时候,敌人很多,毒虫是敌人,猛兽是敌人,天灾水患也是敌人,异种族、远血族也会成敌人;他们的生命长日在群敌包围之中,故如何抵御敌人成了他们重要的工作。经过长期斗争以后,征服了异族,汉族生齿日蕃,遂繁衍于黄河中流的中原腹地。到了此时,他们已知火食,渐有文字,发明了一切粗笨的用具,他们的生产方法遂由渔猎进步到牧畜了。生产方法由渔猎进步到牧畜,是男子对于女子的一大革命,故社会组织也由母系移转到父系。在父系氏族之下,产生了私有性质,产生了阶级意识,此时人民的生活,就不比以前那样自然了,就不比以前那样简单了。这种形态的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历唐、虞、夏、商一千数百年,直到周朝才又经一次重大的变革。黄河中下游地方,纵横数千里,全是广大平原,处北纬三四十度之间,气候温和,植物种子的产生当极容易,故自洪水平定以后,中国社会已有农业的萌芽。生产方法由牧畜进步到农业,从前游动生活此时遂变为定居生活了。在定居生活之下,工作经济,较易蓄积,社会上一定产生有闲阶级,而种种观念形态莫不由此发生。 二、教育的起源 知道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教育的起源了。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的经济情形而变迁。在渔猎经济时代,他们的教育就是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采掇果实。在牧畜经济时代,他们的教育就是怎样架设栅栏,怎样寻逐水草,怎样喂牛赶羊。劳动即是学习,父母即是教师,猎场与牧地即是学校,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最初没有文字,要记载事情时则用结绳的方法;其后见结绳有时而穷,则又画些种种图样表示形意,即吾人所谓象形文字。当初没有官室,他们就要学习怎样掘穴,怎样架巢。当初没有衣服,他们就要学习怎样缝缀树叶,怎样剥取兽皮。还有怎样抵抗敌人的侵凌,怎样防备毒虫猛兽的迫害。此等教育,与实际生活完全一致;即不然,也是帮助自身谋社会生活之一种手段,其目的就在谋全体族人的利益,除此以外,并无其他目的,也无其他意义。到了后来,一方面因人口增加,氏族内部分出许多房族,这些房族又联合成为种族,即由父系氏族社会进化到部落社会,而统治阶级日益显明。一方面因农具的发明,农业经济逐渐夺了牧畜经济的地位,土地变成为主要生产手段,而私产观念日益显明。这两种观念混合为一,统治阶级握了经济重权,促成了技术的进步,于是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到了此时,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改变,带有了阶级性了,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了,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着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之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