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欣著
页数:33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01015256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类型化广播的中国发展道路》通过借鉴世界类型化广播的先进文明成果与科学理念,具体分析中国类型化广播积累的一整套声音传播与新媒体融合的经验模式,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类型化广播十余年发展的历程,深化了21世纪当代中国广播史论的研究。 首先在世界范围内追溯类型化广播的起源和演进过程,其次具体阐述类型化广播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深入揭示了类型化广播的特征功能、文本的类型化模式、节目的运营架构和文化维度等本质内容,特别呈现了较为丰富的类型化广播个案研究成果,在类型化广播的网络化、网络电台的类型化和手机广播的个性化等媒介融合领域有一定创新思考。
作者简介
李欣,新闻学博士、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讲《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经典理论导读》《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专业课程。主持并参与完成国家民委和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影视、少数民族新闻学等领域。
本书特色
作为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传统媒体之一,广播在日新月异的媒介变迁中历经沉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播遭遇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劲的竞争。论及广播的发展态势,我国的学界与业界一直存在两种基本的争论,某些悲观的论调认为广播媒介的经营空间与社会影响力不敌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远逊于近年来崛起的网络等各类新媒体;而另一部分研究者则乐观地看好广播是唯一的非视觉媒体,它的低成本、伴随性特性非常有利于从大众到分众的快速转型,在媒介融合前景中大有可为。
李欣编著的《类型化广播的中国发展道路》力图以上述理念构建系统化的研究框架,在广播漫长的媒介历史中追溯类型化广播的起源,并观照中国广播媒介发展具体背景,兼顾广播基础理论研究的本体内容,梳理中国类型化广播十余年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关于广播频率类型的内容与产业策略的分析并非面面俱到,而是有针对性地选取核心层面,最后把广播与新媒体融合作为重点部分。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类型化广播起源演进
第一节 类型化广播起源
一、格式化节 目开端
二、“婴儿潮”与电视影响
三、技术的更新换代
第二节 类型化广播演进
一、类型台的主要形式
二、分化中的集合模式
三、产业格局与类型化
第二章 类型化广播的中国轨迹
第一节 系列台与专业台
一、珠江模式系列台
二、广播专业化改革
第二节 类型化渐进过程
一、特色潮流化阶段
二、频率专业化推进
三、类型化与广播联盟
四、全媒体融合战略
第三节 类型化广播成因
一、内在根本的动因
二、外部社会的条件
三、传播理念的嬗变
四、受众群体的分化
五、传播技术的创新
第三章 类型化广播的特征功能
第一节 类型化广播与节 目
一、当代广播节 目分类
二、专业化与节 目编排
三、类型化与节 目编排
第二节 类型化广播的特征
一、针对受众之理念
二、主持人把关机制
三、信息生产的渠道
四、广告的插播方式
第三节 类型化广播的功能
一、“结构一功能”视域
二、类型化广播的优势
三、类型化广播挑战
第四章 类型化广播的文本
第一节 广播文本的要素
一、声音符号的组成
二、交流状态的语体
三、环境体验的语境
第二节 广播文本类型化
一、微观的类型成规
案例一:《陈炳德马伦纵论中美军事关系》
案例二:广播新闻评论:严禁“酒驾”给社会
带来的启示
二、中观的类型模式
三、宏观的类型架构
第五章 类型化广播的机制
第一节 类型化的实践运营
一、特定目标听众群
二、节 目程式化编排
三、信息传播碎片化
四、类型化市场价值
五、类型化创新本质
第二节 类型化的文化维度
一、结构主义传媒视角
二、消费细分体验时代
三、与后现代文化同构
四、新闻与异化的批判
第六章 类型化广播资讯服务
第一节 新闻频率
一、新闻频率的模式
二、轮盘的样态功能
三、滚动新闻递延性
四、新闻板块的构造
案例:“中国之声”的扩张与兼容之路
第二节 农村频率
一、现实国情迫切性
二、概况及快速发展
三、主要栏目着力点
四、经营空间的拓展
案例:陕西农村广播的“三农”耕耘之路
第七章 类型化广播娱乐时空
第一节 音乐频率
一、次级类型的划分
二、流式与点式布局
三、个性化意动策略
四、原创音乐助推器
案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的
朝气蓬勃之路
第二节 故事频率
一、题材与播讲特性
二、时间版面的设计
三、品牌竞争的途径
案例:合肥故事广播的大众休闲之路
第三节 体育频率
一、潜在的发展空间
二、栏目的设置编排
三、主持人特殊质素
案例:奥运频率迎接巅峰赛事之路
第四节 戏曲频率
四、用户生成与协同
五、多方制约与构想
第三节 手机广播的个性化
一、点对点双向传播
二、发展不力与障碍
三、协作运营的模式
四、新兴的文化业态
五、数字新媒体融合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类型化广播的中国发展道路》: 因而,广播新闻评论中的“浅”绝不可断章取义地理解为“肤浅”,这是尊重新闻传播本质规律,对广播新闻工作者传播技巧的一种更高要求。 2.从社会热点事件中找选题的原则 善于从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角度寻找选题,体现新闻报道“接近性”的切入点,与受众关系越直接、越紧密的选题,新闻评论选题的意义也就越大,广播新闻评论的社会影响力取决于对多少听众有影响,对听众有多少直接影响,以及是否会立即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新闻评论与越多的人有关系,这种关系越大就具备更多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广播媒介社会建构的新闻叙事框架,以记者对新闻价值的自觉选择判断为中心,必须尊重广大受众的需要,而且按照事实发展的客观尺度作出判断,新闻事实与社会公众生活直接关系程度越大,给人们带来利害的关系越紧密,新闻报道的效用价值也就越大。 广播新闻文本类型化的成规要求,新闻事实的倾向不能孤立体现,“还必须同科学认识以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社会需要指除了满足受众需要之外还包括新闻满足社会进步要求的效益性”。新闻报道选择事实的倾向必须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能够呈现化解某些社会矛盾的答案,对受众有益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相互联系统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