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广播电视概论-(第三版)

封面

作者:宫承波

页数:333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043756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广播电视概论(第3版)》是广播电视专业的核心教材,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历史论、广播电视技术论、广播电视属性论、广播电视传播论、广播电视节目论和广播剧电视剧论,新修订版添加了纪录片的专题论述。书稿全面介绍了世界以及中国的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和历史变迁,讲述了新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媒体形态的关系,广播电视传播要素解析与生态审视,同时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形态与类型,节目主持人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作者简介

宫承波,山东大学文学(文艺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法学(民族社会学)博士后。长期致力于传媒理论、媒体创意及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网络与新媒体(媒体创意)专业委员会主任、媒体创意研究中心主任,被推选为靠前视觉传播学会会长、全国传播学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教育联席会议秘书长。
有专著《传播学纲要》  《新媒体的多维审视》《媒体创意导论》,合著《民族审美心理学》《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总论》《新媒体产业论》《新媒体失范与规制论》《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网络传播》,主编《传播学史》《中国动画史》《外国动画史》《春晚三十年》及教材《创新思维训练》《现代报刊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新媒体概论》《媒介融合概论》《数字媒体艺术导论》《动画概论》《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广告策划》《出版策划》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第一单元 广播电视历史论
第一章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概观
第一节 世界广播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世界广播电视体制沿革
第二章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观(一)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变迁
第三章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观(二)
第一节 香港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二节 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三节 澳门的广播电视事业
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单元 广播电视技木论
第四章 传统广播电视技术概观
第一节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广播技术与广播
第三节 电视技术与电视
第五章 新媒体技术与广播电视新形态
第一节 新媒体技术概观
第二节 新媒体技术与广播媒体新形态
第三节 新媒体技术与电视媒体新形态
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单元 广播电视属性论
第六章 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属性本论
第二节 广播电视意识形态属性的多重表现
第七章 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本论
第二节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概观
第三节 当下我国广播电视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八章 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属性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属性本论
第二节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
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单元 广播电视传播论
第九章 广播电视传播概说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三大层面
第十章 广播电视传播要素解析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内容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播者
第三节 广播电视受众
第十一章 广播电视传播生态审视
第一节 当下媒体生态格局概观
第二节 广播媒体生态位与生存空间试析
第三节 电视媒体生态位与生存空间试析
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单元 广播电视节 目论
第十二章 广播电视节 目概说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 目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广播电视节 目发展概观
第十三章 广播电视节 目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广播节 目的构或要素
第二节 电视节 目的构成要素
第十四章 广播电视节 目的基本形态与类型
第一节 节 目形态概念辨析
第二节 广播电视节 目的基本形态与类型
第十五章 广播电视节 目主持人
第一节 节 目主持人的定义
第二节 节 目主持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节 目主持人的类型
第四节 节 目主持人的修养
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单元 广播剧、电视剧与电视纪录片论
第十六章 广播剧
第一节 广播剧发展概观
第二节 广播剧艺术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性
第三节 中国广播剧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第十七章 电视剧
第一节 电视剧发展概观
第二节 电视剧的艺术特征与主要类型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前景
第十八章 电视纪录片
第一节 纪录片指导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中外电视纪录片发展轨迹
第三节 电视纪录片的特征及类型
本单元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广播电视概论》第一版至第二版编写组

节选

  《广播电视概论(第3版)》:  (二)录播  录播是指播出前事先制作好节目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并按照预先规定好的节目运行程序依次在放音机(或激光唱机)上播出。对于已经实现数字化的电台,可以直接采用已经联网的节目录制站制作好节目,根据需要将节目发送到播出站,播出站按照编排站事先排好的节目单自动播出。节目信号送到调音台的声音信号输入端,经过电平调节和音质修饰后,由调音台输出,经电缆、光缆或者计算机网线送往中央控制室进行交换、放大、分配,再通过传送系统将节目信号送到发射台或者其他传送通路。将广播节目经过录制站编辑后播出,可以减少差错,还可以从容地对节目进行反复录制、精细加工,保证节目的播出质量。另外,录播可根据节目要求的时间长短进行编辑,使节目更紧凑。有时,在录播的过程中也会穿插一些直播的内容,称为插播。  (三)转播  转播就是直接转发播出外来的节目信号。一般来说,转播可分为实况转播和台际转播两种。  实况转播的节目源自现场,如剧场、会场、体育场馆等地点,播音员一般也在现场进行播音解说。利用这种方式播出节目,首先要利用便携调音台或安装有播控和制作设备的转播车对现场拾取的信号进行放大、音质修饰和电平调节,然后将节目信号通过电缆、光缆、微波线路或广播卫星送到中央控制室,再经中央控制室送到直播间的调音台输入,经放大调整后返送回中央控制室,放大后传送到发射台。传送线路应有主、备节目信号线和专用联络电话线等。此外,也可由转播车直接将节目通过卫星进行转播。  台际转播是由接收台、微波站或卫星地面接收站将收到的其他电台的节目信号送至本台后播出的形式。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部分学者和业内人士将转播视为一种纯粹技术性的工作,但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转播过程中对信号再加工的重要性。  五、调音控制台  调音控制台简称调音台,通常分为三种:第一种简单的用于录制或扩声,对信号处理并不多,通常八路或十二路输入即可,主要用于节目的制作或作为直播调音台的备份;第二种是用于直播的调音台,也叫播出调音台,输入路数一般为十八路或二十四路;第三种是用于文艺录制的调音台,有比较复杂的声音处理功能,路数比较多,通常为四十八路以上。  目前,模拟调音台和数字调音台都在使用,两者各项功能基本相同,在使用习惯上也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数字调音台的音频信号是数字信号,如果输入的是模拟信号,则需要先经过A/D(模拟/数字)转换,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出时再经D/A(数字/模拟)转换,转换为模拟信号,若输出需要为数字信号,则不需经过转换。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广播电视概论-(第三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60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