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唐芳贵
页数:26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61675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和道德传统,从体现当今第二代认知科学之具身认知观切入,在综述国内外具身认知和具身道德的心理学研究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具身认知与体知、具身道德与德性之知,继而从“双向四层次五内容”开展了具身道德(判断)的系列行为学实验研究,最后基于具身道德实验的研究结论,对大学生进行正念禅修训练实验,以及德性自我意象和践行度的教育干预实验,探讨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具身道德效应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唐芳贵,男,1973年9月生,湖南省洞口县人。心理学博士(后)、副教授,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道德心理学研究。现主持全国教育规划重点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6项,在《心理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物上发表20多篇研究论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
本书特色
唐芳贵编最的《具身道德和心理机制及其干预研究》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和道德传统,运用具身理论和具身认知的基本观点,拟从行为学水平上研究具身道德(判断)现象,探讨环境、身体及基于身体的认知和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机制,以期明晰青少年道德判断全貌及其心理机制,验证、充实具身认知观乃至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理论观点。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问题提出 三 研究构思第一章 德性:道德心理学的视角 一 道德判断之理性主义与直觉主义 二 道德判断基础之一二三四五 三 道德心理学之新综合第二章 具身认知与具身道德 一 具身认知与体知 二 具体道德与德性之知 三 道德隐喻第三章 生理性厌恶与道德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 五 结论第四章 清新气味与道德 一 引言 二 实验一 清新气味和道德行为评价 三 实验二 清新气味和道德行为意向 四 实验三 清新气味和道德行为 五 总讨论第五章 物理温度与道德 一 引言 二 实验一 孤独感和洗澡习惯 三 实验二 物理温度和心理温度 四 实验三 道德温度、物理温度和心理需求 五 总讨论第六章 闭眼睁眼与道德 一 引言 二 实验一 闭眼、道德判断和行为意向 三 实验二 闭眼与自利行为 四 实验三 闭眼、心理模拟和道德判断 五 实验四 闭眼、负性情绪、心理模拟和不道德行为 六 总讨论第七章 趋避动作与道德 一 引言 二 实验一 信任度、趋避和反应时 三 实验二 手臂伸缩与信任判断 四 总讨论第八章 高度体验与道德 一 引言 二 实验一 高度体验和捐赠行为 三 实验二 高度体验和助人行为 四 实验三 高度体验和伤害行为 五 实验四 高度体验和自利行为 六 总讨论第九章 心手手势与道德 一 引言 二 实验一 心手手势与真心 三 实验二 心手手势与印象评价 四 实验三 心手手势与诚实评价 五 实验四 心手手势与欺骗行为 六 总讨论第十章 黑白对比与道德 一 引言 二 实验一 黑白对比与道德两难问题 三 实验二 黑白对比与社会问题 四 总讨论第十一章 颜色与道德 一 引言 二 调查研究红绿颜色与道德行为 三 实验一 红绿颜色与道德行为评价 四 实验二 颜色、效价匹配和道德行为评价 五 总讨论第十二章 洁净与道德 一 引言 二 实验一 清洁动作与道德判断 三 实验二 清洁概念与道德判断 四 实验三 清洁概念、道德自我和道德判断 五 总讨论第十三章 时间与道德 一 引言 二 实验一 时间框架、负性情绪和公平感 三 实验二 时间距离、负性情绪和公平性 四 实验三 经济性效价、负性情绪和行为意愿 五 实验四 慷慨度、正性情绪和捐赠行为 六 总讨论第十四章 科学与道德 一 引言 二 实验一 科学与道德伤害 三 实验二 科学概念启动与道德伤害评价 四 实验三 科学与道德行为意向 五 实验四 科学与利他行为 六 总讨论第十五章 敬畏情绪 一 引言 二 调查研究身体震颤与敬畏 三 实验一 身体震颤、害怕和敬畏 四 实验二 身体震颤、嫉妒和敬畏 五 总讨论第十六章 敬畏、时间和道德 一 引言 二 实验一 敬畏感、幸福感和时间可用度知觉 三 实验二 敬畏、时间可用度知觉和道德行为 四 实验三 敬畏、行为决策和生活满意度 五 总讨论第十七章 道德敏感性的正念禅修干预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实验结果分析 四 讨论第十八章 大学生德性自我意象和践行度的教育干预:具身认知的视角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参考文献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