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成林,王东石著
页数:284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517095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基于运动锻炼能够产生的认知控制效益,《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撑项目(13490503600):运动促进药物依赖者康复的理论与应用》从流行病学和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共同阐述了运动锻炼对青少年群体认知控制能力的改善,增强抵抗依赖的重要心理因素,从而达到预防效果。 《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撑项目(13490503600):运动促进药物依赖者康复的理论与应用》提供了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者康复的指导方案,该方案以前期实证研究为基础,设计了包含有氧运动和身心运动在内共58套康复方案和80余套预防方案;《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撑项目(13490503600):运动促进药物依赖者康复的理论与应用》还介绍了新开发的《药物依赖性测试及运动处方生成系统》,以帮助药物依赖者参与适合自身的运动锻炼并获得效果评定的反馈。
目录
第一章 药物依赖及康复治疗的特征
第一节 我国药物依赖的现状
一、药物依赖增长的特点
二、药物依赖的危害性
第二节 我国药物依赖康复治疗的现状
一、药物介入治疗方法
二、外科治疗方法
三、心理行为治疗法
四、运动促进疗法
第二章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者康复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药物依赖的主要成因
一、药物依赖与情绪障碍
二、药物依赖者的抑制功能障碍
第二节 运动锻炼对参与者的效益特点
一、运动锻炼的体质效益
二、运动锻炼的情绪效益
三、运动锻炼的认知效益
第三节 运动锻炼治疗药物依赖的优势
一、现存治疗方式的局限性
二、运动锻炼促进康复治疗的优势
第三章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者康复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康复的动物研究进展
一、运动锻炼对药物依赖的预防效果
二、运动锻炼对药物依赖的治疗效果
三、运动锻炼预防、治疗药物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第二节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者康复的研究进展
一、运动锻炼促进康复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急性有氧运动促进康复的实证研究
三、长期运动锻炼促进康复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者康复的证据:元分析的视角
一、运动锻炼降低药物渴求度的元分析
二、运动锻炼改善药物依赖者戒断症状的元分析
三、运动锻炼提高药物依赖者戒断率的元分析
四、运动锻炼改善药物依赖者情绪状态的元分析
第四章 运动负荷与药物依赖者康复效益的关系
第一节 运动强度与药物依赖者康复效益的关系
一、运动强度与渴求度的关系
二、运动强度与抑制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 急性中等强度运动对药物依赖者的康复效益
一、急性中等强度运动对药物依赖者渴求度的效益
二、急性中等强度运动对药物依赖者抑制能力的效益
第三节 长期中等强度运动锻炼对药物依赖者的康复效益
一、长期中等强度运动锻炼对药物依赖者的体质效益
二、长期中等强度运动锻炼对药物依赖者的情绪效益
三、长期中等强度运动锻炼对药物依赖者的渴求度效益
四、长期中等强度运动锻炼对药物依赖者的抑制能力效益
第五章 运动锻炼预防药物依赖
第一节 运动锻炼预防药物依赖的研究现状
一、运动锻炼预防药物依赖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运动锻炼预防药物依赖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运动锻炼预防药物依赖的关系模型
一、自我控制在预防中的作用
二、运动锻炼预防药物依赖模型的建构
第三节 运动锻炼预防药物依赖的研究
……
第六章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者康复的指导方案
第七章 运动锻炼预防药物依赖的指导方案
第八章 药物依赖性测试及运动处方生成系统
后记
节选
《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撑项目(13490503600):运动促进药物依赖者康复的理论与应用》: 三、心理行为治疗法 戒毒治疗过程中脱毒阶段的治疗只能解决身体依赖所产生的戒断症状,而对毒品渴求的精神依赖性无实质性影响。针对精神依赖性的康复治疗就显得极其重要。康复治疗将药物依赖者当作疾病患者看待,进行必要的护理和心理治疗,使其稽延症状得到控制,心理疾患得到疏导,是恢复健全身心的关键,是回归社会的必经之路。目前,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行为干预等心理治疗方法已逐渐运用到药物依赖的康复治疗中。 (一)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 毒品不仅对吸食者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对心理也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尤其是对吸毒者的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的影响后果尤为严重。既往研究证明,药物能有效治疗患者对毒品的生理性依赖,但心理上的依赖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并由此导致其行为退缩、社会功能受损。焦虑等心理障碍是吸毒者难以坚持治疗、导致复吸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情况,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方法,采取“共情”与“认知重构”相结合的心理学技术,可以促使患有心理障碍的戒毒人员在重新树立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达到反思与悔悟,从而预防和治疗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调整不良情绪,消除人格障碍,最终达到纠正吸毒者反社会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效果。 认知行为治疗,是由Beck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具有结构、短程、现在取向等特点的心理治疗方法,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之后产生的并在当今心理治疗领域影响最广泛的心理治疗范式。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改变与认知密切相关,通过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可以达到改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在对毒品滥用者使用该治疗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核心是帮助戒毒者认识滥用药物的状态,以及学会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有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有效缓解焦虑障碍后,患者对治疗药物美沙酮的依赖得到显著性降低。此外,患者在躯体角色、总健康状况、生命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心理健康等6个维度上健康水平的提高显著优于单纯的美沙酮药物治疗。另有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在药物依赖戒断中效果显著。在治疗之后患者均表示:我感到身心很愉悦,很轻松,前段时间的焦虑和紧张完全没有了,能将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到教育矫治生活中,自我改变动力明显增强,自我控制感增强,对戒除毒瘾重新树立了信心(付一品,2014)。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通过运用此种方法,使患有不同心理障碍的戒毒人员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症状得到了较好的缓解,实现了咨询方案的近期和具体目标,同时长远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具有了良好的趋势,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但是,认知行为疗法中常会用到自填问卷方式来评定干预效果,戒毒人员有可能是为了取悦研究者或避免不愉快因而提供的都是正面的信息,因此可能未能真实反映干预后滥用者应对毒品的能力。另外也有可能在戒毒期间确实有这样的决心,然而一旦脱离戒毒机构回归社会后可能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重新复吸。我国预防戒毒后复吸的心理治疗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戒毒心理咨询资源有限,吸毒人员众多。因此,探索出一条能有效预防复吸、操作性强的心理治疗模式尤为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