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蔡友铭
页数:19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03019854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简介
上海西郊淀山湖群湿地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属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目前该湿地正面临湖体生态系统退化、特色物种减少、农民经济生活水平低等问题。本文重点对淀山湖群中较典型的大莲湖区域进行湿地修复研究,根据条件分析,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主,以发挥湿地多种功能效益为目标。构建了水源地保护和修复新模式,提出了一整套湿地功能区规划指导,并对湿地修复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估。 本书可供各级政府有关管理人员以及从事生态学、环境规划、社会经济、野生资源保护等大专院校师生及科研人员参考。
节选
br />
如果将地球的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比喻成“地球之肺”的话,那么湿地则被誉为“地球
之肾”。湿地、特别是内陆淡水湿地,对保障水源地不受污染,净化水体,提供洁净水源,维
护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上海是一个水质型缺水城市,黄浦江上游的青浦区湖泊群湿地系统一直是上海重要
的水源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黄浦江上游的
水源地涵养林的建设,重视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湿地的修复。”《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纲
要》明确将加强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启动新水源地建设,加快水资源保护开发体系建设作
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对黄浦江上游湖泊湿地进行修复和保护成为上海生态城市的建
设重点。
《上海西郊湖泊湿地修复的理论与实践》一书,通过对上海青浦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上海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对湿地修复示范
区提出了修复工程的理念和目标,编制了一套可资选择的较为详细的区域与环境规划方
案,并对工程进行了科学的可行性分析。该书将湿地保护和修复的科学原理与上海水源
地湿地修复工程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内容涵盖了生态学、环境学、规划学和经济学等多
学科理论,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湿地修复生态学的专著。
湿地的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需要我们社会每个人的支持和努力。我真诚
希望,该书的出版能为上海水源湿地的修复和重建探索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环境
保护的新模式,为长三角地区的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为中国水源地
保护和管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马云安
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局长
2007年6月13日前言
内陆淡水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一直是公众和政府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因为这些湿
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和生活资源,更重要的是,在当今淡水资源
日益匮乏的今天,这些湿地为周边社区和民众提供r丰富的淡水资源,成为净化水体、维
护饮水安全的“地球之肾”。
近年来,由于人口剧增,经济飞速发展,内陆的淡水湿地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如沿岸
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超标排放、外来物种的入侵和湿地的围垦等,使得淡水湿地的生态
环境急剧恶化,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淡水严重污染,从而直接影响到周边社区以及下游
的民众饮水安全的民生大事。
内陆淡水湿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主要任务是对淡水资源的保护。就淡水资源而
言,内陆湿地的生态保护面临着“水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两大问题。
“水源性缺水”是指由于缺乏对内陆湿地的蓄水、积水功能的妥善管理和维护,导致水
资源流失,从而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用水的保障系统。这方而突出的案例是:2006年夏
天,干旱引起重庆市上千座病险水库干枯见底,使得全市783.8l万人和729.57万头牲
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长期缺乏对淡水湿地(人工水库)的维护和管理让重庆人处于“坐拥
两江而遭遇缺水的尴尬境地”。
“水质型缺水”是指由于缺乏对内陆湿地周边地区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控
制,导致内陆湿地的净水功能和净水承载力崩溃,从而使湿地的水质急剧恶化,周边人民
的饮水安全出现危机。这方面突出的案例是:2007年初夏,由于太湖周边地区的污水排
放,太湖水质由于氮磷超标,在初夏高温下,蓝藻暴发,导致无锡市的自来水发臭,400万
人口饮水困难,需要向周边城市调入瓶装水救济。为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
“太湖水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丁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保护内陆淡水湿地已经成为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共识。然而淡水湿地保护工作除了会
遇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外,其中主要的瓶颈是湿地的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
这是因为,内陆湿地大多处于农村边缘地区,相对于周边的城市,当地的民众生活处于相
对贫困状态,而以水体保护为目的的内陆湿地保护政策又决定了在该区域限制污染排放
较严重的工业和密集型农业的发展。因此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内陆淡水湿地的保护如
何协调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在保护好内陆湿地的同时,提高当地
农村的生活、经济和文化水平,创建和谐社区,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卜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虽地处长江口,但人口众多、工业化发展历史较长,属于
水质型缺水城市。上海市政府已经明确意识到:上海作为水质型缺水城市,保护和改善
淡水水源地生态环境显得尤为迫切。黄浦江流域湿地,特别是淀山湖及其周边湿地,该区
域的生态保护将直接影响黄浦江取水口的水质,保护好这片湿地对于上海饮用水的安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在2()()6年初,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由上海市绿化管理
局(市林业局)和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共同启动上海西郊(青浦)湿地修复区示范项目,
并委托华东师范大学负责开展该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
通过一年的研究,工作组完成了上海市西郊(青浦)湿地修复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方案
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中明确了该示范区的近期建设目标:提升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
和涵养功能,扩大湖泊湿地和水源涵养林的面积,建设水源湿地监测系统,调整产业结构,
强化社区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同时将该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5A级国家湿地
生态旅游区并建立湿地生态和生态产业综合科研基地作为长期目标。
作为上海水源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文件,该项研究的结果得到了上海市政府和国家林
业局的高度重视。期间国家林业局赵学敏副局长、上海市市长韩正、副市长杨雄同志等亲
自考察了水源湿地修复示范区并听取了汇报,作了重要指示。
本书是基于上海西郊(青浦)湿地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成
果综合而成。该研究得到了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市林业局)、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上海
园林设计院、上海青浦区规划局、上海青浦区环保局、上海青浦区水务局等单位的参与和
大力支持。同时该研究的主要参加单位一一上海青浦区淀山湖开发总公司在研究期间负
责项目的行政管理和本底资料的总结以及项目协调的工作。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湿地保护和修复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为了能更好地讨论和分析内陆湿地的保护和修
复的观点和意见,本书总结和分析了不同国家湿地修复的案例和学者的观点,并列出引文
出处。由于研究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总结和撰稿较为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所限,故错误
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希望本书能为上海、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内陆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一些有价值的
经验和案例,并为上海的水源地保护作出我们的贡献。
作者
2007年6月12日
第五章修复工程理念、
目标和功能区划
第一节工程规划理念
一、区域发展战略目标
世界一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1992年
UNCED大会以此作为指导方针,制定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受到了人们
的广泛重视,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各国一致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
唯一选择。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一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
件,并制定了《中国2l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关于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站在了历史的高度、时代的前沿,是对人类和世界和平与发展问
题深刻而辩证的科学概括,引领全面、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统筹人与自然
的和谐发展,统筹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
中国一长江三角洲
中国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外正期待着中国经济的成长。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今
后一段时期内将依赖于长江三角洲这一经济成长型地区为核心的引导。而在另一方面,
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其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往往易受到上游地区
水资源利用情况的影响,尤其是淀山湖流域,十分容易受到江苏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
影响。因此在考虑水域环境的建设和可持续利用时,必须注意整体区域合理规划和配置。
长江三角洲一上海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龙头,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速度
很快,但也出现了不协调的因素,主要是人口密度增加带来的一系列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
安全和空间资源等方面的压力。《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认为上海的结构竞争力不强,主
要原因是上海地区资源有限,存在水质型缺水问题。目前,联合国已将上海列为21世纪全
球饮用水严重缺乏的六大城市之一,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上海生态型城市建设。
上海建设生态珥¨城市,就是要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创建我国特大城市建
设生态型城市的典范,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经
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平衡持续,具有健康的生态系统、安全的生态格局、高效的城市经
济、和谐的社会体系的生态型城市。
上海一青浦
2006年进入“十一五”规划实施阶段,为实现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和建设上
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党中央已经提出必须加快上海生态型城市建设。要全面落
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建立和谐社会。
但面临的问题是,上海郊区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区域发展结构严重不平
衡,郊区发展速度过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外迁居民吸引力不大。一些小城镇发展重
点不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保护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基础设
施和公共设施严重短缺,城乡发展不协调。
为确保“十五”计划和今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和“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启动,中共青
浦区委二届六次全会审议并原则通过r《青浦区建设“绿色青浦”行动纲要》。建设“绿色
青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也是“富民强区”,增强
青浦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任务。
二、上海西郊淀山湖湿地建设理念
根据规划区的条件分析和水源地保护的主要功能,以及所面临的湿地退化、水体污染
等问题,西郊水源湿地的建设主要任务是修复和重建湖泊湿地,强调水系的自净功能,兼
顾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科研创新,探索当地社区参与水源地保护的新模式。
该湿地区域的建设是青浦区环淀山湖生态保护带和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的
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后,该湿地将成为青西地区生态旅游网络的重要一环,是上海市后花
园的一朵奇葩。针对长三角地区所面临的湖泊湿地退化的普遍问题,该工程的实施将充
分体现上海率先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的决心,进而为解决中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矛盾
提供一个典范。湖泊湿地的修复和管理涉及目前国际恢复生态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
点本项目的实施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将对恢复生态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三、建设理念形成
基于本区域生态环境、区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土地资源的现状的优势,考虑到目
前湿地功能退化、当地经济结构失调、湿地景观破碎和旅游竞争力差等问题,我们必须从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和谐发展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改
善劣势,提出以水源地保护和当地产业生态化转型为主要目标的规划发展策略(图5—2)。
通过策略分析,本项目建设必须遵循以下理念:
·水源地保护——遵循恢复生态学原理,修复和重建湖?白湿地,强调水系的自净
功能。
·湖泊湿地恢复模式——扩大湿地面积,增加淡水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社会经济的
价值。挖掘五大特色主题:上海市最大淡水湖泊群、唯一水上森林、城乡互动示范区、“菘
泽文化”发源地(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江南鱼米之乡。
·关注民生——保留原居民,促进“三产联动”,建立城乡互动机制(探索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新模式)。
·高标准建设和管理模式——突出科技对该湿地的建设和后期管理的引领作用,硬
件设施达到世博会配套工程要求,提出产业的准人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