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田中耕治
页数:162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6753182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我们能够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吗?人的能力应该怎样去把握呢?
《学习评价的挑战:表现性评价在学校中的应用》不仅仅从政策和理论的角度向读者系统展现了日本通过教育评价改革迎接21世纪培养新型人才挑战的过程,更是探讨了其中各种发人深省的教育问题及现象。并通过教师和研究者共同开发的一连串教学研究和课堂改革的实例,深入浅出地描述了表现性评价在培养学生思考力、判断力及表现力方面的成效,寓含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丰富启示。
作者简介
田中耕治,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日本教育目标评价协会理事长、日本教育协会全国理事。致力于教育方法学和教育评价论的领域的研究。主要专著有《评价手册的修订与学力问题》《解读学力与评价的“今日”》《教育评价》等,主编《开拓教育评价的未来》《新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解读新学力测试》《以人物贯穿的战后教育评价史》等。
松下佳代,日本京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推进中心教授。1991年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毕业,教育学博士。历经京都大学教育学部助手、群马大学教育学部助教授、京都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系统开发中心助教授等职位,2004年就任现职。专业为教育方法学。
西冈加名惠,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副教授。专业为教育方法学,致力于教育课程论、教育评价论领域的研究。
本书特色
中日两国有着相近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制度,也同样重视考试和评价。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更是将教育评价推向了亟待改革的关键阶段。
《学习评价的挑战》的作者都是日本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对日本的教育改革与教育评价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全书分三个部分,着眼点各不相同——第一个部分从宏观角度出发,结合政策方针的转换与表现性评价理论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现状及教育内涵作出犀利、精道、深入的解说;第二个部分则从如何在大规模学力调查中有效应用表现性评价的角度出发,着重介绍了教育者研究开发书面测试形式的表现性评价及其任务题的流程、方法和意义,并结合学生的实例和统计结果从量性分析的角度作出了及其独到的解说;第三个部分重在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主体性的同时,有效地展开对“逆向设计”论中的表现性任务开发的实践性验证,不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教师在开发表现性任务时的心得和体会,还通过社会科单元和课堂表现性任务的开发和实施,展现了社会科这门学科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及学生通过执行表现性任务所获得的成长内涵。
《学习评价的挑战》既可以为教育学者提供课例研究的素材,又可以成为一线教师创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指南,更是了解日本如何在学校中考虑历史、经济及环境问题的一面明镜。这是本书区别于其他教育评价类著作的最大特色——既包含了深刻的理念和社会性,又具有很强的参考性、实用性和借鉴性。
目录
序文 /
第一章 基于目标的评价的意义:为何要从相对评价转换到基于目标的
评价? /
(1) 从教育课程审议会报告中寻找转换的理由 /
(2) 相对评价的批判性历史 /
(3) 到达度评价登场 /
第二章 基于目标的评价之成果和问题:反思2001年《指导要领》改订后的
这十年 /
(1) 文部科学省的调查 /
(2) 读者问卷调查 /
第三章 基于目标的评价的最新舞台:向“真实性评价”论学习 /
(1) 围绕基于目标的评价的议论焦点 /
(2) “真实性评价”论的基本观点 /
第四章 日本学力问题及其学力观的转变:“扎实的学力”意味着什么? /
(1) “学力问题”的演变 /
(2) 学力观的转换——从“新型学力”观转换到“扎实的学力”观 /
(3) 有关“扎实的学力”观的探讨/
第五章 “评价观点”的变更及“评价手册”修改上的课题:明确重视“表现”
及表现性评价 /
(1) “观点”的变更及评价的方式 /
(2) 新版评价手册的问题 /
参考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儿童评价手册(指导要录)的特征》 /
第二部分·表现性评价的基础理论和应用
序文 /
(1) 学力测评的时代 /
(2) 什么是jels /
第一章 什么叫做表现性评价 /
(1) 花样滑冰和表现性评价 /
(2) “看得见的学力”和“看不见的学力” /
(3) 学力的可视化及其解说 / (4) 如何把握数学能力的内涵 /
第二章 表现性评价的方法 /
(1) 表现性任务 /
(2) 评价准则的设计和评价流程 /
(3) 解法的种类和评分案例 /
(4) 如何分析学生得分 /
第三章 表现性评价的特征及课题 /
(1) 与普通考试的区别 /
(2) 表现性评价与日本全国学力考试中应用题的区别 /
(3) 表现性评价的难点及其对策 /
(4) 表现性评价的“陷阱”/
第四章 学校才是表现性评价的舞台 /
(1) 目黑区立菅刈小学的实践 /
(2) 结语——将表现性评价转化为学校的文化财产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基于表现性评价的课程及课堂改革·
序文 学校中的表现性评价 /
第一章 如何应用表现性任务——以“你身边的街道/地区的调查”单元为例 /
(1) 表现性任务的含义 / (2) 单元的目标和表现性任务 /
(3) 单元的流程 /
(4) 学生的对话记录 /
(5) 评价准则 /
(6) 引进表现性任务的好处 /
第二章 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方法——以“近现代的日本和世界”单元为例 /
(1) “逆向设计”论 /
(2) 讨论重点目标 /
(3) 设定“本质性问题” /
(4) 明确“持续性理解” /
(5) 设计表现性任务的脚本 /
(6) 制作评价准则 /
(7) 表现性任务的要点 /
第三章 表现性任务的指导要点——以“经济”单元为例 /
(1) 实施表现性任务中的困难 /
(2) 在单元最初明示终点 /
(3) 活用练习中的思考题(使每节课的内容与表现性任务保持联系) /
(4) 组织班级讨论会 /
(5) 利用板书整理思路 /
(6) 让学生打草稿 /
(7) 公开评价准则 /
(8) 注意事项 /
第四章 实践的回顾和总结 /
(1) 学生作品的变化 / (2) 教学方式的变化 /
(3) 从长远眼光来培养学力——“宏观设计” /
(4) 学生们的反馈(调查问卷) /
(5) 家长的反馈及评价手册的记录 /
结语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