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季晓辉、申厚凤/国别:中国大陆
页数:335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
ISBN:978781050430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临床医学专科教材,内容涉及医学免疫学基础和医学微生物学,主要介绍免疫的现代概念、抗原、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功能、免疫应答及其调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检测;还介绍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室检查方法及特异性防治原则。本书突出基本概论、基础知识,也兼顾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和新发现。编写力求精炼,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在本书最后部分还编写了教学病例和思考题,以例学习者能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理解的程度。本教材除适用于成人教育外,也适用于普通全日制大专学生亦适用于儿科、卫生及口腔医学以及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书后的教学病例和思考题也适用于本科生和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练习。
本书特色
本书深入探讨了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免疫机制、以及各种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及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内容。并详细介绍了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室检查方法及特异性防治原则。本教材除适用于成人教育外,也适用于普通全日制大专学生。亦适用于儿科、卫生及口腔医学以及护理专业学生学习。
目录
绪论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免疫学概述
第二章抗原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
第二节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性
第四节抗原的分类
第五节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第六节佐剂
第三章免疫系统
第一节免疫器官
第二节免疫细胞
第三节免疫分子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
第五节免疫球蛋白异常
第六节人工制备的抗体类型
第五章补体
第一节补体系统的组成与性质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
第三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补体活化的调节
第五节补体系统异常
第六章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
第一节粘附分子
第二节细胞因子
第七章免疫应答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第四节免疫耐受
第八章免疫调节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体内参与免疫调节的因素
第九章超敏反应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
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
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
第十章免疫学防治
第一节免疫预防
第二节免疫治疗
第十一章免疫学检测
第一节检测抗原、抗体的方法
第二节检测免疫细胞的方法
第三节细胞因子检测
第四节免疫功能的体内试验
第十二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第一节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
第二节自身免疫病
第三节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第十三章肿瘤免疫
第一节肿瘤抗原
第二节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
第三节肿瘤逃避免疫攻击的可能机制
第四节肿瘤的免疫学治疗
第十四章移植免疫
第一节移植类型及其后果
第二节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各类特点
第四节双向移植排斥与微嵌合状态
第五节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的措施
第六节骨髓移植及其特殊的免疫学问题
第十五章免疫缺陷病和免疫增生病
第一节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病因
第二节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点
第三节重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四节重要的免疫增生性疾病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
第十六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和基本形态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第三节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第十七章细菌的生理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三节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十八章消毒灭菌
第一节物理消毒灭菌法
第二节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十九章噬菌体
第一节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噬菌体与宿主菌的关系
第三节噬菌体的应用
第二十章细菌的遗传变异
第一节表型性改变与遗传性变异
第二节细菌遗传性变异的机制
第三节研究细菌遗传变异的意义
第二十一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
第二节细菌的感染
第三节细菌感染的免疫
第二十二章球菌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链球菌属
第三节肺炎球菌
第四节脑膜炎奈瑟菌
第五节淋病奈瑟菌
第二十三章肠道杆菌
第一节大肠杆菌属
第二节沙门菌属
第三节志贺菌属
第四节其他肠道杆菌
第二十四章弧菌属
第一节霍乱弧菌
第二节副溶血性弧菌
第二十五章厌氧性细菌
第一节厌氧芽孢梭菌
第二节无芽孢厌氧菌
第二十六章棒状杆菌属
第一节白喉杆菌
第二节其他棒状杆菌
第二十七章分枝杆菌属
第一节结核杆菌
第二节非结核分枝杆菌
第三节麻风杆菌
第二十八章放线菌
第一节放线菌属
第二节诺卡菌属
第二十九章动物源性细菌
第一节布鲁菌属
第二节鼠疫杆菌
第三节炭疽芽孢杆菌
第三十章其他革兰阴性杆菌
第一节嗜血杆菌属
第二节鲍特菌属
第三节军团菌属
第四节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
第五节假单胞菌属
第三十一章衣原体、立克次体和支原体
第一节衣原体
第二节立克次体
第三节支原体
第三十二章螺旋体
第一节钩端螺旋体
第二节梅毒螺旋体
第三节伯氏疏螺旋体
第三十三章真菌
第一节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真菌的致病性
第三节机体抗真菌免疫
第四节主要病原性真菌
第三十四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第三节病毒的增殖
第四节病毒的干扰现象
第五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第六节病毒的遗传变异
第七节病毒分类的原则和现状
第三十五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病毒感染方式与途径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临床类型
第三节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第四节抗病毒感染免疫
第三十六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预防原则
第三十七章呼吸道病毒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节副粘病毒
第三节腺病毒
第四节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三十八章肠道病毒和急性胃肠类病毒
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
第二节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第三节轮状病毒
第三十九章肝炎病毒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
第三节丁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丙型肝炎病毒
第五节戊型肝炎病毒
第四十章疱疹病毒
第一节单纯疱疹病毒
第二节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
第三节巨细胞病毒
第四节EB病毒
第四十一章逆转录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四十二章乳头瘤病毒
第四十三章其他RNA病毒
第一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第二节汉坦病毒
第三节狂犬病病毒
教学病例和思考题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免疫学概述
第二章抗原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
第二节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性
第四节抗原的分类
第五节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第六节佐剂
第三章免疫系统
第一节免疫器官
第二节免疫细胞
第三节免疫分子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
第五节免疫球蛋白异常
第六节人工制备的抗体类型
第五章补体
第一节补体系统的组成与性质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
第三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补体活化的调节
第五节补体系统异常
第六章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
第一节粘附分子
第二节细胞因子
第七章免疫应答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第四节免疫耐受
第八章免疫调节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体内参与免疫调节的因素
第九章超敏反应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
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
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
第十章免疫学防治
第一节免疫预防
第二节免疫治疗
第十一章免疫学检测
第一节检测抗原、抗体的方法
第二节检测免疫细胞的方法
第三节细胞因子检测
第四节免疫功能的体内试验
第十二章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第一节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
第二节自身免疫病
第三节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第十三章肿瘤免疫
第一节肿瘤抗原
第二节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
第三节肿瘤逃避免疫攻击的可能机制
第四节肿瘤的免疫学治疗
第十四章移植免疫
第一节移植类型及其后果
第二节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各类特点
第四节双向移植排斥与微嵌合状态
第五节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的措施
第六节骨髓移植及其特殊的免疫学问题
第十五章免疫缺陷病和免疫增生病
第一节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病因
第二节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点
第三节重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四节重要的免疫增生性疾病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
第十六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和基本形态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第三节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第十七章细菌的生理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三节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十八章消毒灭菌
第一节物理消毒灭菌法
第二节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十九章噬菌体
第一节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噬菌体与宿主菌的关系
第三节噬菌体的应用
第二十章细菌的遗传变异
第一节表型性改变与遗传性变异
第二节细菌遗传性变异的机制
第三节研究细菌遗传变异的意义
第二十一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
第二节细菌的感染
第三节细菌感染的免疫
第二十二章球菌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链球菌属
第三节肺炎球菌
第四节脑膜炎奈瑟菌
第五节淋病奈瑟菌
第二十三章肠道杆菌
第一节大肠杆菌属
第二节沙门菌属
第三节志贺菌属
第四节其他肠道杆菌
第二十四章弧菌属
第一节霍乱弧菌
第二节副溶血性弧菌
第二十五章厌氧性细菌
第一节厌氧芽孢梭菌
第二节无芽孢厌氧菌
第二十六章棒状杆菌属
第一节白喉杆菌
第二节其他棒状杆菌
第二十七章分枝杆菌属
第一节结核杆菌
第二节非结核分枝杆菌
第三节麻风杆菌
第二十八章放线菌
第一节放线菌属
第二节诺卡菌属
第二十九章动物源性细菌
第一节布鲁菌属
第二节鼠疫杆菌
第三节炭疽芽孢杆菌
第三十章其他革兰阴性杆菌
第一节嗜血杆菌属
第二节鲍特菌属
第三节军团菌属
第四节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
第五节假单胞菌属
第三十一章衣原体、立克次体和支原体
第一节衣原体
第二节立克次体
第三节支原体
第三十二章螺旋体
第一节钩端螺旋体
第二节梅毒螺旋体
第三节伯氏疏螺旋体
第三十三章真菌
第一节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真菌的致病性
第三节机体抗真菌免疫
第四节主要病原性真菌
第三十四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第二节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第三节病毒的增殖
第四节病毒的干扰现象
第五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第六节病毒的遗传变异
第七节病毒分类的原则和现状
第三十五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病毒感染方式与途径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临床类型
第三节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第四节抗病毒感染免疫
第三十六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第二节病毒感染的预防原则
第三十七章呼吸道病毒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节副粘病毒
第三节腺病毒
第四节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三十八章肠道病毒和急性胃肠类病毒
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
第二节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第三节轮状病毒
第三十九章肝炎病毒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
第三节丁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丙型肝炎病毒
第五节戊型肝炎病毒
第四十章疱疹病毒
第一节单纯疱疹病毒
第二节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
第三节巨细胞病毒
第四节EB病毒
第四十一章逆转录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四十二章乳头瘤病毒
第四十三章其他RNA病毒
第一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第二节汉坦病毒
第三节狂犬病病毒
教学病例和思考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