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巧爱
页数:125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30804566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面向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精品课程教材》分为两篇,第1篇医学免疫学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原则编写了免疫学中常规使用的基本扭亏为盈,共14个实验;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包括细菌学、真劳学和病毒学,共26个,书末附有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教料和试剂的制备方法有常行殊染色方法。本书可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药学及护理学等专业、专科医学董的实验课作用,并可作为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实验参考书籍。各不同专业可以根据各自专教学大纲的要求、实验条件及专业的特点,选择进行。
本书特色
全书分为两篇,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原则编写了免疫学中常规使用的基本扭亏为盈,共14个实验;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包括细菌学、真劳学和病毒学,共26个,书末附有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教料和试剂的制备方法有常行殊染色方法。本书可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药学及护理学等专业、专科医学董的实验课作用,并可作为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实验参考书籍。各不同专业可以根据各自专教学大纲的要求、实验条件及专业的特点,选择进行。
目录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实验
实验一 凝集反应
一、ABO血型测定(玻片凝集反应)
二、试管凝集反应
实验二 沉淀反应
一、双向免疫琼脂扩散
二、对流免疫电泳技术
三、单向免疫琼脂扩散试验
四、免疫电泳
实验三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
实验四 溶血空斑试验(小室液相法)
实验五 T、B淋巴细胞分离技术
一、磁珠分离法
二、流式细胞仪分离法
实验六 E玫瑰花环形成实验(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离技术)
实验七 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实验八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一、ELISA间接法
二、ELISA双抗体夹心法
三、ELISA双位点一步法
实验九 B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SmIg )的检测(直接免疫荧光法)
实验十 白细胞介素2 的测定
一、3H-TdR掺入法
二、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法
实验十一 NK细胞杀伤功能测定
实验十二 杂交瘤技术(单克隆抗体制备)
一、细胞融合前准备
二、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细胞
三、抗体的检测
四、杂交瘤的克隆化和冻存
五、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
六、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七、影响因素、失败原因分析
实验十三 免疫血清的制备
实验十四 细胞凋亡检测
一、Annexin-Ⅴ-FITC单染法
二、形态学检测法
三、线粒体膜势能的检测
四、DNA片断化检测
五、TUNEL法
六、caspase-3活性的检测
七、Annexin-Ⅴ和PI双染法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十五 电子显微镜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一、电子显微镜的原理
二、超薄切片样品的制备
三、样品负染技术
实验十六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显微镜油镜使用法
二、细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十七 细菌不染色标本观察法
实验十八 细菌的染色标本检查法
一、单染色法
二、革兰染色法(Gram’s染色法)
三、抗酸染色法
实验十九 细菌的特殊结构染色方法
一、荚膜染色法
二、芽胞染色法
三、鞭毛染色法
实验二十 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
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二、细菌人工培养的接种方法
三、细菌生化反应
实验二十一 细菌的分布
一、自然环境中细菌的检查
二、正常人体的细菌检查
实验二十二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二、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三、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琼脂扩散法)
实验二十三 病原菌的致病性实验
一、透明质酸酶的扩散作用
二、破伤风梭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三、血浆凝固酶试验
四、内毒素测定与鲎试验
实验二十四 体液的杀菌作用
一、溶菌酶试验
二、正常血清的杀菌作用
实验二十五 病原性球菌
一、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的形态及染色性
二、葡萄球菌、链球菌及肺炎球菌培养特性
三、抗链球菌溶血毒素“O”试验
实验二十六 化脓性球菌脓汁的检查
实验二十七 肠道杆菌
一、肠道杆菌的形态及染色性
二、肠道杆菌培养特性
三、肠道杆菌的生化反应
实验二十八 粪便标本中致病性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实验二十九 需氧芽胞杆菌
一、炭疽杆菌和枯草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二、炭疽杆菌串珠实验
实验三十 厌氧芽胞梭菌
一、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与肉毒梭菌的形态及染色性
二、产气荚膜梭菌的“汹涌发酵”试验
三、产气荚膜梭菌动物试验
四、厌氧培养法
实验三十一 棒状杆菌
一、白喉棒状杆菌形态及培养物观察
二、白喉棒状杆菌的Albert 法染色
实验三十二 分枝杆菌
一、结核杆菌的培养特征
二、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的直接涂片检查
实验三十三 立克次体
一、立克次体的形态与染色性(示教)
二、血清学诊断方法——外斐(Weil-Pelix)反应
实验三十四 螺旋体
一、螺旋体形态(示教)
二、暗视野显微观察钩端螺旋体的活动力
实验三十五 真 菌
一、真菌基本形态及菌落特点
二、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直接镜检方法
实验三十六 病毒的形态学特点
一、病毒的形态(示教)
二、狂犬病毒内基(Negri)包涵体(示教)
实验三十七 病毒的培养方法
一、动物接种法
二、鸡胚培养法
三、病毒组织培养法
实验三十八 流感病毒的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
一、血凝试验
二、血凝抑制试验
实验三十九 质粒DNA 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一、碱变性法提取质粒
二、琼脂糖凝胶电泳
实验四十 耐药质粒DNA 转化实验
一、感受态菌的制备
二、质粒转化
附录一 常用免疫学试剂的配制方法
附录二 常用染色液的配制方法
附录三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节选
三、抗体的检测 筛选杂交瘤细胞通过选择性培养而获得杂交细胞系中,仅少数能分泌针对免疫原的特异性抗体。一般在杂交瘤细胞布满孔底1/10面积时,即可开始检测特异性抗体,筛选出所需要的杂交瘤细胞系。 应根据抗原的性质、抗体的类型不同,选择不同的筛选方法,一般以快速、简便、特异、敏感的方法为首选。 常用的方法有: 1.EuSA,用于可溶性抗原(蛋白质)、细胞和病毒等McAb的检测。 2.RIA,用于可溶性抗原、细胞入McAb的检测。 3.FACS(荧光激活细胞分类仪),用于细胞表面抗原McAb的检测。 4.IFA,用于细胞和病毒抗原McAb的检测。 上述方法均为一般实验室的常规方法,故在此不介绍具体的实验过程。 可靠的筛选方法必须在融合前建立,避免由于方法不当贻误整个筛选时机。 四、杂交瘤的克隆化和冻存 克隆化一般是指将目的抗体阳性孔进行克隆化。因为经过HAT筛选后的杂交瘤克隆不能保证一个孔内只有一个克隆,可能会有数个甚至更多的克隆。要想将这些多个克隆细胞彼此分开,就需要克隆化。克隆化的原则是,对于目的抗体阳性的杂交克隆应尽早进行克隆化,否则目的抗体分泌细胞会被抗体非分泌细胞所抑制,因为抗体非分泌细胞的生长速度比目的抗体分泌细胞的生长速度快,两者竞争的结果会使目的抗体分泌细胞丢失。即使克隆化过的杂交瘤细胞也需要定期地再克隆,以防止杂交瘤细胞的突变或染色体丢失,从而丧失产生抗体的能力。 (一)杂交瘤细胞克隆化方案 克隆化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就是有限稀释法和软琼脂平板法。 1.有限稀释法 (1)制备饲养细胞悬液(同融合前准备)。 (2)阳性孔细胞的计数,并调整细胞数在(1—5)×10/m1。 (3)取130个细胞放人6.5ml含饲养细胞完全培养液,即20个细胞/ml,100ul/孔,加A、B、C三排,为每孑L 2个细胞。余下2.9ml细胞悬液补加2.9ml含饲养细胞的完全培养液,细胞数为10个/ml,100ul/孔,加D、E、F三排,为每孔1个细胞。余下2.2ml细胞悬液补加2.2ml含饲养细胞的完全培养液,细胞数5个/ml,100/ul/孔,加G、H两排,为每孔0.5个细胞。 (4)培养4—5天后,在倒置显微镜上可见到小的细胞克隆,补加完全培养液200/xl/孔。 (5)第8—9天时,肉眼可见细胞克隆,及时进行抗体检测。 注:初次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需要在完全培养液中加H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