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郑承志主编
页数:262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3120365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管理学基础(第2版)》针对财经及商贸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围绕中层及基层管理岗位对综合管理技能的要求,以强化管理基础知识与先进管理思想,提升计划与决策能力、组织与人事管理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和控制与绩效考核能力等为目标,本着“原理先行、实务跟进、案例同步”的原则,从管理认知入手,系统地阐释了管理思想的演进、计划与决策、目标与战略、组织设计与变革、领导、沟通、激励、控制和创新等内容。
目录
节选
1.1管理与管理者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激烈的影响。”管理是一种常见的活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在参与管理。管理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历史、技术等紧密相关,研究与学习管理学,必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1.1.1什么是管理 1.管理的必然性 (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劳动分工是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在多个人进行集体劳动的条件下,为使劳动有序进行和获取劳动成果,就必须对有分工的劳动进行组织与协调,这就是管理。因此,管理是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 (2)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强化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源配置越来越复杂,各生产环节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这些都要求更高水平和更加规范的管理。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迅速得到强化与发展。 (3)管理广泛适用于社会的一切领域,凡有人群的地方都需要管理。从人类历史的野蛮时代到现代社会,从工商企业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一切组织,从治国安邦到生产经营、社会生活,无不存在管理,无不需要管理,无不依赖管理。因此,管理具有普遍性。 (4)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社会机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高度现代化,管理作为不可缺少的社会机能,其作用日益增强。管理是保障社会与经济秩序,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协调与指挥社会各类活动,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社会及各组织目标的关键性手段。没有现代化的管理,就没有现代化的社会。 2.管理的概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管理学者们对管理的定义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给出了大量的关于管理的定义。泰勒认为,管理是一门研究怎样建立目标,然后用最好的方法经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的艺术;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美国管理协会则将管理定义为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 到底什么是管理呢?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据此,管理的定义包括了以下涵义: (1)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实现目标。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因为实现目标的管理才是有意义的管理。 (2)实现目标的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任何管理者,大到国家总理,小到企业班组长,要实现管理目标就必须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行为与过程。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要实现目标,就必须使资源与职能活动协调,而执行具体职能的直接目标与结果就是使资源与活动相协调,以提高效率。因此,所有的管理行为在本质上都是协调问题。 (4)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的活动。一方面,管理的对象是各种组织资源与各种实现组织功能目标的职能活动;另一方面,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所有的资源与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 1.1.2管理的属性 管理的属性,也就是管理的性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具有两重性。这是由生产过程本身的两重性决定的。由于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统一体,决定了管理也具有组织生产力与协调生产关系两重功能,从而使管理具有两重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