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

封面

作者:[日]高谷好一 著 著 毕世鸿 李秋艳 译毕世鸿 李秋艳 译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1002444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

内容简介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高谷好一(1934—2016年)的代表作——《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劲草书房1985年版)是日本东南亚学丛书的首部学术著作,堪称日本有关东南亚生态学与农业史有机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的开山之作,被日本学界誉为“综合研究东南亚自然的划时代性金字塔尖”。 为阐明东南亚土地利用的整体情况,高谷好一在东南亚各地多次开展详细的田野调查,查阅了东南亚各国大量史料,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东南亚农业史进行了深入论述。该著作不仅全面解析了东南亚各地区大相径庭的土地利用情况,还阐明了东南亚各地区土地利用在结构上的相互关联,堪称利用交叉学科方法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典范。该著作由以下三章构成。第一章对东南亚的生态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总体概括,并将其分为九个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该章首先阐明了东南亚的基本轮廓,从东南亚的地形、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展开论述,这有助于读者整体把握东南亚自然环境。第二章以各地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上述九个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的现状分别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全面梳理上述九个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各自的历史演变过程。该章将东南亚的土地利用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即稻作传播时期、印度水稻技术传入时期、大米商品化初始时期、种植园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

作者简介

高谷好一(1934—2016年),1963年获京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滋贺县立大学教授、圣泉大学教授等职。长期从事东南亚生态的田野调查,2013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瑞宝中绶章。主要著作有《热带三角洲的农业发展》(创文社1982年)、《从“世界单位”看世界》(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9年)、《地区间研究的尝试》(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9年)、《地区学的构建》(Sunrise出版2004年)、《世界单位论》(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10年)等。

译者简介:

毕世鸿,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一带一路”研究院 / 区域国别研究院 / 周边外交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东南亚区域国别、东亚国际关系史及亚太国际关系等研究。主要译著有《安南史研究 I——元明两朝的安征略》(商务印书馆)、《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北京日报出版社)、《越南政治经济制度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等。

李秋艳,长期从事中日文翻译和日语教育工作。主要译著有《安南史研究 I——元明两朝的安征略》(商务印书馆)、《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北京日报出版社)等。

相关资料

该著作不仅对全球东南亚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创见,对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史研究也提出了诸多崭新的历史见解。——桃木至朗(大阪大学教授)作为促进东南亚区域层面理论构建的研究,高谷好一《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可谓 20 世纪 80 年代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深见纯生(桃山学院大学教授)关于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关系,该著作可谓日本关于东南亚自然环境研究的开山之作。其对于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综合性研究,更开创了跨学科研究之先河。——山下清海(东京农业大学教授)高谷好一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大胆且鲜明地揭示出东南亚史的时间和空间框架。其研究对象聚焦于景观的变化,使得读者能够迅速俯瞰东南亚生态史的全貌。而对于缺乏生态学相关史料并陷入苦战的文献史学者而言,该著作可谓启蒙之作。

土沙从山地流向三角洲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风化不会加剧。由此可见,山地岩石在到达三角洲之后,其化学性质也始终不变,只是在物理层面变得更加细碎。1977年,川口桂三郎和久马一刚对东南亚大三角洲冲积土壤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在很多东南亚海岛地区的低湿地,出现了与三角洲完全不同的堆积环境。例如,在苏门答腊东岸和加里曼丹岛没有像大陆地区一样漫长的河流,因此无法供给土沙。其结果是,在这种低湿土壤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土壤问题,即“问题土壤”过多。

“问题土壤”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酸性硫酸盐土,二是泥炭土。

酸性硫酸盐土是在红树林地带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所形成的强酸性土壤。其形成过程如下:海水中原本富含大量硫酸盐。而红树林和水椰林中存在很多吸食这些硫酸盐的细菌,这些细菌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离子。这些离子又很快和土壤中的铁结合,形成硫化铁(FeS),最终形成更加稳定的二硫化铁(FeS2)并沉淀下来。在泥土表面经常有新的细菌活动,并适时产生二硫化铁,同时持续沉淀,导致泥土中的二硫化铁含量越来越高。

随着红树林地带逐渐演变成陆地,含有大量二硫化铁的土壤不断发生新的化学反应。土壤的水分流失导致土壤在空气中开始氧化反应,于是二硫化铁又分解为硫酸和名为黄钾铁矾的亚铁盐。随后黄钾铁矾又进一步氧化,继而分解为硫酸和二价铁,并最终稳定下来。如此一来,红树林和水椰林的土壤呈强硫酸性,也有很多地方的 pH值在3以下。由于强酸性土壤有很强的腐蚀性,显然不适合植物生长。

另一方面,在酸性湿地中形成的泥炭土性质及其形成过程如下:在终年高温多湿的环境中,植物生长异常旺盛,低湿地常年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覆盖。即使有树木老朽枯死,在这棵树的周边也会很快长出新的树木。由于该地区气候终年湿润,因此枯死的树木也不会氧化或分解,朽木枯枝得以很好地保留下来。久而久之,在酸性湿地中会形成很厚的植物遗体层,这就是泥炭土层。在苏门答腊东岸和加里曼丹岛,一些地方的泥炭土层厚度甚至达到5—6米以上。

泥炭土层的性质较为特殊。首先,其养分极度匮乏;其次,由于植物遗体吸收大量水分,一旦脱水,其体积将大幅收缩。当脱水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诱发氧化反应,泥炭土层会变成碳酸气体直至完全消失。由此可见,泥炭土层其实是一种虚构的地层、虚假的土壤。

本书特色

本书在东南亚区域层面理论的构建,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目录

译者前言

前言

第一章  东南亚的轮廓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地形和地质

二、 气候

三、 土壤

四、 森林

第二节 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的划分

一、 种植的现状

二、 九大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

第二章  各类生态圈及土地利用区

第一节 大陆山区

一、 盆地、 斜坡、 支流山谷谷底

二、 混合林斜坡的火耕田

三、 利用常绿山地林海拔的优势

四、 支流山谷和盆地的灌溉稻作

第二节 平原地区

一、 平原的水文环境

二、 难以稳定的雨养稻作

三、 各地稻作的实际情况

四、 高燥土地的利用

第三节 三角洲地区

一、 湄南河三角洲的水文

二、 湄南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

三、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水文和土地利用

四、 湄公河三角洲的水文和土地利用

第四节 湿润岛屿西部地区

一、 苏门答腊的横截面

二、 上游山地

三、 中游泛滥平原地带

四、 下游湿地林地带

第五节 湿润岛屿东部地区

一、 生产西米的鲁乌低地

二、 鲁乌低地的鱼和水牛

三、 托拉查高地的农业

第六节 伊里安查亚地区

一、 约斯 · 苏达索岛

二、 中央高地

第七节 小巽他群岛地区

一、 弗洛勒斯岛和帝汶岛

二、 南苏拉威西的南端

第八节 爪哇地区

一、 旱地种植

二、 佩卡兰甘庭院

三、 水稻种植

第九节 菲律宾地区

一、 传统的土地利用

二、 经济作物

小 结

第三章  土地利用史

第一节 稻作的传播

一、 从发掘的遗物看稻作

二、 东山型稻作的分布

第二节 印度型稻作的传入

一、 湄公河下游

二、 爪哇

三、 上缅甸

第三节 商品大米的出现

一、 13—16 世纪的东南亚

二、 爪哇的水田扩张

三、 阿瑜陀耶的水田开拓

第四节 殖民地时期

一、 湿润岛屿西部地区的橡胶

二、 三角洲的水田开垦

三、 大陆山地的柚木树

四、 荷兰对爪哇岛的“经营”

第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一、 湄南河三角洲的高密度利用

二、 泰国东北部的旱地扩充

三、 印度尼西亚海岸低湿地的开发

结  语

作者后记

索  引

事项索引

人名索引

译者后记

前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海外东南亚研究译丛”总序
孙来臣
从20世纪初期的南洋研究算起,中国研究东南亚的历史几近百年。从南洋研究的先驱人物到东南亚研究的后继学者,薪火相传,辛勤耕耘,使中国的东南亚研究从机构建设、人才培养、资料收集和学术出版诸方面都初具规模、引人注目。

Article Title:《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8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