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栾慧
页数:213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614797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论丛:中国新诗接受研究》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栾慧,四川达州人,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199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汉语研究。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文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星星诗刊》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与作品三十余篇,主研国家级课题两项、教育部课题两项,主持省级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三项,主研著作《中西比较诗学史》、《比较文学学科史》均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部教育部高校教改重点规划教材编委。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会员。
本书特色
栾慧所著的《中国新诗接受研究》从新诗的效应和接受研究两个方面,分别从横向、纵向展开,来探讨新诗在不同时代的接受问题。新诗的效应研究注重同一时期新诗的共时效应,诗人的创作(经验谈、自述、自序)、批评家的评论(赞美、批评、导读)、读者的反应(欣赏、拒绝、冷漠),报刊、广电、出版社等现代传播媒介和文化机构的作用、传统审美心理的制约(抒情言志意象系统)、时代风潮的影响、先在的传统诗歌审美心理结构等因素制约着新诗的接受反应和实际传播效果,形成了一个时代的阅读潮流和风尚趣味。新诗的非审美功能也值得重视。新诗的接受研究则从不同时期的历时接受人手,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同一诗人、同一诗作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接受情况,探析同一诗人、诗作在不同时代语境受到追捧或冷遇的命运及原因,这才能体现出新诗作品在文学史中真实、全面的存在情况,表现不同时代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及变化情况。受众是新诗生存、发展的土壤,新诗能否在读者当中得到接受,是关系着新诗生死存亡、兴衰起落的大事。探讨新诗与受众的关系,必将对解决新诗的创作与理论问题提供新颖的视角和有益的启示。
目录
第五章 抗战文化语境与新诗接受第一节 边区的呼喊——大众歌调第二节 沦陷区的诗歌活动——心灵的哀音第三节 国统区的反抗——讽刺诗的盛行
第六章 不同时期的不同接受第一节 郭沫若《女神》经典地位的确立第二节 徐志摩诗歌的接受命运第三节 李金发的新异诗风及评价第四节 艾青诗歌的接受轨迹第五节 诗人穆旦的重新发现第七章 当代新诗的接受潮流第一节 新民歌运动——诗歌的意识形态化第二节 朦胧诗诗潮——审美经验的提升第三节 汪国真热一一读者的作用第四节 新诗的否定接受及反思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