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频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ISBN:97873026776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读懂情绪
内容简介
“书中内容丰富,涵盖情绪的生物演化、社会建构、具身理论,以及情绪与语言的关系等多个维度。作者结合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研究,让复杂的科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不仅带领我们走进情绪的科学世界,更教会我们如何倾听内心的声音,管理并优化我们的情绪反应。无论是心理学爱好者、语言学研究者,还是希望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的普通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翻开这本书,你将读懂情绪的语言,重塑对心智的认知,学会在身体、文化与大脑的协同中,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作者简介
周频: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内感受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和情感神经科学。2014—2015年访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系脑与创造力研究所(Brain and Creativity Institute, BCI),师从世界认知神经科学和情感神经科学领导者、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科学院院士和欧洲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教授。2019—2020年访学英国萨赛克斯大学布莱顿-萨赛克斯医学院神经科学系,师从世界著名具身认知科学与内感受神经科学学者雨果·奎奇立(Hugo Critchley)教授。2017-2022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一般项目“英、汉原型情绪的概念化研究”(项目编号17BYY041)。在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国际顶级期刊《神经科学与生物行为评论》(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以及SCI检索期刊《脑科学》(Brain Sciences)上发表情感神经科学与具身语义学相关论文数篇,在CSSCI检索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如何从0到1:语言科学研究方法论探索》与译著《情绪、学习与脑:探索情感神经科学对教育的启示》。
本书特色
情绪不仅是心理现象,更是生理现象。
情绪是身体内稳态的“晴雨表”,是对生理价值系统的“标价”,是身体对大脑喋喋不休的低语和连绵不绝的呢喃。
身体是情绪上演的“舞台”,没有身体的感觉,就没有动人心魄、柔肠百结、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心花怒放等真真切切的情感感受。
情绪疾病不仅是心理疾病,也是生理内稳态失衡的应激反应。大脑不是身体的“主人”,而是为身体当差的“仆人”,它为了维持身体内稳态殚精竭虑;
大脑不是“刺激一反应”的信息处理器,而是通过预测一纠错,力图“熵减”保持生命的活力。
汉语和英语的情绪认知结构大相径庭。
说汉语者对身体的感觉更透明,对情绪的认知却相对粗疏、混沌;说英语者对情绪的认知颗粒度精细,却漠视身体的低语和呐喊。
读懂了情绪,你才懂得如何真正地爱自己、珍爱身体活出充满活力而丰盈的人生。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 1
1.1 邂逅内感受神经科学 / 2
1.2 “震碎三观” / 7
1.3 本书的研究方法、目标和结构 / 16
上篇 情绪是身体的“晴雨表”
第二章 究竟什么是情绪? / 20
2.1 众说纷纭的情绪 / 20
2.2 对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 22
2.2.1 基于民间理论的定义 / 24
2.2.2 对“情绪”的科学定义 / 27
2.3 “核心情绪”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 28
2.4 情绪是怎样产生的? / 39
2.4.1 情绪的生物演化论 / 40
2.4.2 情绪的社会建构论 / 41
2.4.3 情绪的具身论 / 43
2.4.4 情绪的认知评价论 / 44
2.4.5 情绪的语言建构论 / 46
结 语 / 49
第三章 神经科学的发展与具身语义学的兴起 / 50
3.1 语义理论的沿革 / 54
3.1.1 逻辑语义学(Logical Semantics) / 55
3.1.2 情境语义学(Situational Semantics) / 57
3.1.3 认知语义学(Lognitive Semantics) / 58
3.2 基于神经科学的具身语义学(Embodied Semantics) / 60
3.2.1 外感受具身语义学 / 61
3.2.2 基于内感受神经科学的具身语义学 / 69
结 语 / 74
第四章 英汉情绪的具身概念化比较 / 76
4.1 区分情绪具身认知中的两条神经通路 / 77
4.1.1 内感受系统—从身体到脑的传入神经通路 / 77
4.1.2 自主神经系统—从大脑到身体的传出神经信号 / 81
4.2 英汉语对四种“原型情绪”的具身概念化比较 / 83
4.2.1 英汉语对恐惧(fear/fearful)情绪的具身概念化比较 / 84
4.2.2 英汉语对愤怒(anger/angry)情绪的具身概念化比较 / 87
4.2.3 英汉语对悲伤(sad/sadness)情绪的具身概念化比较 / 89
4.2.4 英汉语对喜悦 / 快乐(happy/joy/joyful)情绪的具身概念化比较 / 91
4.2.5 总结 / 94
4.3 中国传统医学对汉语情绪具身认知的影响—以“恐惧”为例 / 95
4.4 中西方不同的身体观产生不同的情绪具身认知 / 98
4.4.1 身体的文化性 / 99
4.4.2 西方肌肉的身体观与中国经络 – 穴位的身体观 / 102
结 语 / 110
第五章 情感的躯体化究竟是隐喻还是转喻? / 111
5.1 认知语言学的情绪观有些过时了 / 113
5.2 内感受神经科学视域下情绪认知的具身性 / 115
5.3 “概念隐喻”的神经真实性—被忽视的情感因素 / 119
结 语 / 122
中篇 情绪是语言塑造的结果
第六章 情绪与语言的关系 / 124
6.1 情绪词只是给情绪贴的标签吗? / 126
6.1.1 语言调节论—把情感塞进词语中 / 126
6.1.2 语言标签论—情绪词是情绪的标签 / 128
6.1.3 语言建构论—把词语塞进感受中 / 132
6.2 情绪概念的结构是怎样的? / 135
6.2.1 传统的情绪概念结构理论 / 136
6.2.2 英汉情绪概念化中的“身体透明度”与“认知颗粒度” / 138
6.3 中西方的情感概念结构有何不同? / 145
结 语 / 150
第七章 构建跨语际的情绪概念化模型 / 151
7.1 五种主要的情绪概念化模型 / 152
7.1.1 於宁的身体、语言、文化的认知三角模型—忽视了内感受系统
与脑的互动 / 152
7.1.2 舍里夫的分布式涌现模型—忽视了身体、脑和语言等因素 / 154
7.1.3 埃莫蒂诺 – 杨的情绪 – 身体 – 认知关系模型—忽视了语言对认知的
塑造作用 / 155
7.1.4 韩世辉和马燚娜的文化 – 行为 – 脑环路模型—忽视了语言和身体
因素 / 157
7.1.5 巴雷特和林德奎斯特等的情绪建构论模型 / 158
7.2 建构更科学的情绪多维概念化模型 / 162
第八章 中西情绪认知差异的文化探源 / 165
8.1 中西情绪认知差异的人类学解释 / 165
8.2 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观对英汉情绪概念化的影响 / 167
8.2.1 中国传统的“元气论”世界观造就混沌、笼统、综合的情感概念系统 / 168
8.2.2 西方传统的“原子论”世界观与离散的情绪概念 / 169
8.3 中西不同的认识论 / 天人观 / 物我观造就不同的情绪概念系统 / 170
8.3.1 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整体论传统、内倾的民族性格和情感的“躯体化”
倾向 / 171
8.3.2 西方“天人对立”的还原论传统、外倾的民族性格与情绪的抽象化
倾向 / 172
8.3.3 儒家“性情”范式中的“情”与西方“知情意”范式中的“情” / 174
第九章 怎样翻译具身的情绪词? / 178
9.1 潘震关于中国传统情感词英译的研究 / 179
9.2 传统翻译观背后的语义观和知识论问题 / 183
9.2.1 归化 – 异化的语义观和知识观 / 184
9.2.2 蒯因的整体主义的意义观和行为主义的知识论 / 185
9.3 跨认知的翻译范式—以具身情感词的翻译为例 / 186
9.4 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躯体情感词的英译比较研究 / 188
9.4.1 研究问题 / 188
9.4.2 研究方法 / 188
9.4.3 研究结果 / 188
9.4.4 讨论及结论 / 191
下篇 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第十章 掌控情绪,活出丰盈 / 194
10.1 关于情绪健康的几个理论 / 196
10.2 情绪健康管理理论 / 198
10.2.1 基于头脑的情绪健康管理理论 / 198
10.2.2 基于内感受神经科学的情绪健康管理理论 / 204
10.2.3 基于肠道 – 脑互动的情绪健康管理理论 / 206
10.2.4 基于心脏健康与情绪健康关系的情绪健康管理理论 / 214
10.2.5 基于社会建构论的情绪健康管理理论 / 217
结 语 / 221
参考文献 / 228
附录一:汉语中包含内脏 / 内感受词的相关成语 / 247
附录二:汉语中包含身体部位的成语 / 252
附录三:汉语中用内感受概念化情绪的英译 / 258
附录四:汉语中包含气的成语 / 262
前言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心理健康和情绪问题也日益凸显。根据 2023 年 10 月 10 日发布的《2023 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的统计,我国超过 30% 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水平更是居高不下。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和孩子都被裹挟进了教育“内卷”的洪流之中,身心俱疲。年轻人要得到一份收入体面且稳定的工作,需要斩关过将,通过层层筛选,才能赢得百里挑一的机会;而进入职场后,还得面临“高压”的业绩考核;加上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更让他们疲于奔命,精疲力竭。似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没有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反而使心灵倍感煎熬、压抑、焦虑和无意义。
许多人为了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试图压抑或逃避它们,但这些办法似乎不大奏效,因为消极情绪既无法被压抑,也无法被消灭。如何才能让自己“天天都有好心情”?希望您读了此书后,能了解什么是情绪,了解情绪与身体、大脑、语言、文化等是什么关系,并领悟与情绪和谐相处的方法以及调节和掌控情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