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文献编译史话

封面

作者:张兵 著

页数:117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2241458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文献编译史话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史话丛书》之一,由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任晓伟等人执笔,是一部较为通俗的党史读物。书中梳理介绍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形势极为严峻、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形下,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译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献的情况。他们在一个逼仄的有形空间中撑开了一个广阔的理论空间,为后来的革命和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当下中国的民族复兴埋下了理论自信的种苗。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献编译的历史,既能够从根源上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的中国品性,也能为当前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具体的历史支撑。

作者简介

张兵,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数篇,出版过多部该研究领域专著。

相关资料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

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唱述的正是延安时期的开启。1935年10月19日,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完成了“人类军事史上伟大奇迹”。这是从历史视角来审视的,是事后评价。事实上,当时的红军状况是很艰难的。

1934年10月,中央红一方面军长征出发时8.6万余人,由原红一方面军下辖的第一、第三军团组成的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时只有7000 余人。毛泽东在1962年对长征后红军总人数有一个大略的说明:“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到陕北以后,补充了一点,还是不到三万人。”红军落脚陕北之后,仍然面临着国民党军的“围剿”。同时,陕北地貌以丘陵沟壑为主,不是粮食主产区,军队的粮食补给就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小米加步枪”中的小米实际上成为一种稀缺物品,艰难“存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面临的严峻境况。

在存活这一直接目标的压迫下,是要一碗粥还是坚守一个理论?面对这一难题,小农往往不假思索地选择前者,他们遵循的是一种朴素的生存逻辑:先活着,然后才能考虑其他。但这也就意味着,人将始终受一种“活着”逻辑的支配,所达到的最好结果也只是“活着”,谈不上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在最恶劣的处境之下,超越了这种单纯的存活逻辑,始终没有因挣扎求生而与它的理想追求与革命情怀拉开距离。它的目光不仅仅聚焦在眼下,而是穿透困苦,指向了新长征的未来。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意识到,为生死存亡而抗争的革命活动始终与一种革命的理论相关,也只有如此,革命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变革人的生命生活、变革中华民族命运的活动。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报告中引用了列宁的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以此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献的编译工作,这确实是一个“远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远见,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力量才没有成为一个地方性的力量,才能够以理论的先进性吸引并团结方方面面的力量,最终成为改变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在给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凯丰(何克全)的一封信中,毛泽东很精准地表达了马列文献编译工作对我党的深远意义:为全党着想,与其做地方工作,不如做翻译工作,“学个唐三藏及鲁迅,实是功德无量的。”

目录

引言 一个超越了自身直接处境的“远见” 00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编译的历史环境与理论谋划 00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编译的主要群体与编译机构 03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的编译成果 055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编译成果的传播 073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编译的“宝贵遗产” 111 

后记 151

前言

序言
任晓伟
现在,呈现在读者朋友们眼前的是由党史专家陈答才教授 主编的一套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理论的通俗性丛书。 我参加了关于这套丛书内容的一些设计和讨论,因此非常希望在 这套丛书付梓之际,和读者朋友们交流一下这套书的缘起和编写初衷 。

赞助用户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文献编译史话》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40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