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大课间实践技能培训——素质教育普及·电影知识指南

封面

作者:潘秀英

页数:183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3983346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电影的前身主要是灯影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基于对光影理论的初步认识,利用光与影做出简单的劳动生活场面,渐渐地发明了灯影戏和走马灯。灯影戏是用光源照射物体在幕布上留下投影,这就是最早电影的雏形。

本书特色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才类型也是素质型人才,所以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各种科学的教育途径提高民族素质。这是一项长远的发展要求。为了使青少年增加知识含量,提高青少年动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编者潘秀英精心编撰了《电影知识指南(素质教育普及)》。电影的前身主要是灯影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基于对光影理论的初步认识,常常用光与影做出简单的劳动生活场面,渐渐的发明了灯影戏和走马灯。灯影戏是用光源照射的。在光的照射下剪纸之类出现的物象。这就是最早电影的雏形。

目录

第一章 电影基本常识
第一节 世界电影
一、电影的形成过程
二、电影的形成期
三、无声电影创作时期
四、电影的全面成熟时期
五、世界电影发展的瓶颈期
六、电影发展的多样化新时期
第二节 东方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国电影
一、解放前的中国电影
二、巨龙托起的朝阳——新中国电影
三、走向世界的新中国电影
第三节 曲折发展的台湾电影

第二章 电影的构成因素
第一节 影片镜头组接大匹配
一、影片和主体画面的组接
二、影片与不同场景镜头的组接
三、影片思维连续性和艺术性的平衡
四、影片的艺术性和日常逻辑性的平衡
五、影片艺术性和生活逻辑的平衡
六、镜头的方向感
七、影片与主体动作镜头的组接
八、静态主体视线方向
第二节 景别拍摄常识
一、全景、中景、近景的拍摄
二、远景的拍摄
三、特写镜头
第三节 拍摄技巧和电影特效
一、电影拍摄中的快慢镜头和变焦距镜头
二、特殊效果的拍摄技巧
三、镜头的运动

第三章 电影的表现方式——蒙太奇
第一节 什么是蒙太奇
第二节 蒙太奇的组成
一、镜头组接注意事项
二、镜头的时间长度
三、拍摄角度及其类别
四、蒙太奇句子及其种类
五、镜头与拍摄方法
六、镜头调度与“越轴”
七、镜头内部的蒙太奇
第三节 蒙太奇的艺术来源
第四节 蒙太奇的艺术效果
一、蒙太奇构成元素的意义
……

第四章 电影剧本创作
第五章 诠释电影的基础——导演的构思
第六章 导演的基本常识
第七章 知名电影导演简介
第八章 电影界的艺术盛宴——国际电影节

节选

  电影特技的出现让电影增色不少。1896年梅里爱运用特技拍摄了(贵妇人的失踪》、《印度托钵僧》等80部特技影片,引起了当时世界观众的浓厚兴趣。以后梅里爱又不断构思,将戏剧和魔术中的手法应用到电影中来,使观众心目中自然产生对电影技巧的最初感受。  电影的创作故事也让电影更加具有可看性。1897年,梅里爱开始自己创作了一些故事片如:《英国哨所被袭击》、《印度的港战》、《一个间谍的处决》等。他不但独创了故事片,还创作了几部新的样式片——幻想旅行片、神话片和喜剧片等。如幻想片有《乘气球升空》、《在海边偷看女人的汤姆》、《白朗山上的险路》等。喜剧片有《新娘就就寝》、《一个幻想病人》、《醉汉的梦》等。1897年,梅里爱改革了电影,使电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不仅拍出了各种样式的影片,而且完全改变了卢米埃尔兄弟的拍摄方法,把舞台戏搬上了银幕。梅里爱是电影改革的先锋,并被称为“技术主义电影的真正先驱者”。  (二)勃列顿学派  “勃列顿学派”(又译“布赖顿学派”)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之一,它是在英国二十世纪最初10年里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有斯密士、威廉逊、柯林斯和海普华斯等。因为这个流派中的某些人员出生在英国勃列顿地方,故称为“勃列顿学派”。这个流派的特点是:他们拍摄的影片较为流畅,有生命力。他们拍摄的一批带有“某种社会性的现实主义”影片,引起了当时英国观众的关注。如柯林斯摄制了抨击残暴地主的影片《驱逐》,描写水兵与矿工悲惨生活的《海上暴行》、《煤矿爆炸惨剧》。他还导演了一部颂扬俄国战舰“波将金”号水兵反抗斗争的影片——《俄罗斯战舰的暴力》。勃列顿学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到了摄影机的功能。他们对摄影机的活动画面特写做了长时间的尝试性试验,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功。斯密士在他的《望远镜中所见》、《祖母的放大镜》等影片中首次将特写与远(中)景交错组接。这种革新方法,就是艺术蒙太奇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使电影真正从舞台中解放出来。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大课间实践技能培训——素质教育普及·电影知识指南》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30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