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志浩
页数:405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506143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诗歌欣赏的过程,同样也是读者感知、再现、领悟、联想和反观自我的过程,在欣赏解读中获得的趣味或共鸣。在所有语言艺术的文体中,只有诗歌能体现出想象和联想的推动力和读者对作品的能动创造力。审美包括创造美与感受美两方面,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产生的愉悦、感动,联想、想象和回味等感知活动的总和。
本书特色
黄志浩、陈平编写的《诗歌审美论》在阐明“什么是审美”的基础上,将古代诗歌的审美分成十个研究专题。认为诗歌的审美,应该向诗学的本源回归,即古人的诗歌理论、作品评赏最终都是为诗歌创作服务的,所以向诗美创造的回归,是诗歌审美的本真之路。由于作者常常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阐释和分析诗歌审美的各种问题,因而往往有新的发现。另外,兼顾研究的学术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
目录
绪言:乐土上的耕耘第一章 诗歌的审美心理和内在机制第一节 审美中的美与善第二节 审美中的感性美与理性美第三节 审美心理与西方理论的兼容问题(一)直觉说(二)距离说(三)移情说(四)同构说第二章 诗歌的特征及其形式美感第一节 诗与歌的分离第二节 诗歌的艺术特征(一)鲜明的外在直观形式(二)独具的心灵感发形式(三)别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四)不拘一格的结构形式第三节 馀论:“诗”与“志”字源辨识第三章 意境的创造和分类第一节 意境理论的内涵及其形成第二节 意境的创造与接受(一)“一幅画”和“连环画”(二)意句和境句(三)意境的传递与接受第三节 关于意境的分类第四章 诗歌的比兴和象征第一节 比兴和象征的传统第二节 赋比兴的表达及其分类(一)说赋(二)再说比(三)关于兴第三节 “香草美人”象征手法的是与否第五章 声律美与声情美第一节 声律的起源与格律的定型第二节 四声的辨别与格律的推导(一)四声的辨别(二)诗歌的格律及其推导方法(三)押韵与声病第三节 诗歌的声情之美(一)吟唱与吟诵(二)拗体与拗句(三)词牌与选调第六章 “诗家语”的魅力与特点第一节 “诗家语”的提出第二节 “诗家语”的逻辑形式(一)意会(二)错接(三)通感第三节 “诗家语”的语法特点(一)语序的错综(二)成分的省略第四节 “诗家语”的推敲和修改(一)新奇而自然(二)凝练而含蓄(三)形象而传神第七章 诗思与技巧美第一节 诗思的形式和特点第二节 诗思的感发第三节 技巧:成功诗思的凝聚(一)续续相生,连跗接萼(二)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三)影略含蓄,更透一层(四)借叶衬花,反面着笔第八章 诗人性情与风格美第一节 性情与诗美第二节 诗人性情的表露(一)胸襟――诗人之基(二)想象――诗人之资(三)物色――诗人之才第三节 性情美与风格美(一)个性与风格的产生(二)性情与风格的差异(三)风格的稳定性与多样性第九章 典故的巧用第一节 典故的由来及其功能第二节 典故巧用的形式(一)正用与反用(二)明用与暗用(三)借用与化用第十章 古代诗歌审美理论溯洄第一节 诗歌审美理论的早期来源(一)古代音乐理论的影响(二)《周易》“立象尽意”方法论的产生(三)《庄子》个体生命意识的注入第二节 诗歌审美理论的历史溯洄(一)特征论――对语言艺术特征及其功能的体认(二)批评论――对审美趣味多元化特点的认识(三)创作论一对诗歌想象艺术的辩证思考(四)风格论一对艺术才性形成的全面观照(五)格调论一对“尊唐祧宋”的认同与纷争后记
节选
黄志浩、陈平编写的《诗歌审美论》在阐明“什么是审美”的基础上,将古代诗歌的审美分成十个研究专题。认为诗歌的审美,应该向诗学的本源回归,即古人的诗歌理论、作品评赏最终都是为诗歌创作服务的,所以向诗美创造的回归,是诗歌审美的本真之路。由于作者常常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阐释和分析诗歌审美的各种问题,因而往往有新的发现。另外,兼顾研究的学术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





![审美制度问题研究-关于[美]的审美人类学阐释-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31.bookschina.com/2011/20110320/B507385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