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海
页数:180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0245545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热轧钢筋强度计算本构方程的建立、热轧钢筋和线材在热轧过程中显微组织演变的试验观察分析、Si-Mn钢和Si-Mn-Nb钢奥氏体热变形与再结晶规律的试验研究与分析、在典型热轧空延时间边界条件下奥氏体静态再结晶模型的建立、热轧带肋钢筋强度模型的建立、计算机软件编程以及强度模型的实际应用与验证。开发的强度模型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为热轧钢筋和线材的性能优化提供了技术更新的基础和产品升级的平台。
本书可供从事棒、线材生产与科研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软件开发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特色
由王勇等编著的《热轧棒线材力学性能数学模型的建立》共8章节,主要内容为钢材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强度计算的本构方程,热变形过程中显微组织的演变,计算机模型的开发与应用,棒线材复合应用型力学性能模型的建立等。
本书可供从事棒、线材生产与科研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软件开发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性能预报的现状
1.2 性能预报的意义
1.3 棒线材性能预报的难点
1.4 在宣钢开发棒线材性能模型的良好条件
1.5 本课题开发的棒线材性能模型的特点
2 钢材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2.1强化机制
2.2韧化机制
2.3合金元素的作用
3 强度计算的本构方程的种类
3.1 强化理论的基本公式
3.2 回归分析经验方程
3.3 复合应用型本构方程
4 热变形过程中显微组织的演变
4.1 进展概况
4.2 奥氏体化与初始晶粒长大
4.3 热变形与再结晶试验研究(I):Si-Mn钢
4.4 热变形与再结晶试验研究 (II):Si-Mn-Nb钢
4.5 奥氏体形变再结晶与相变的物理冶金模型
4.6 应变速率的影响与温度补偿计算
4.7 热轧钢筋和线材的显微组织变化
5 计算机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5.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 现有的组织与性能预报数学模型
5.3 组织与性能模型的应用
6 棒线材复合应用型力学性能模型的建立
6.1 棒线材数据分析
6.2 热轧带肋钢筋强度经验模型
6.3 复合应用型力学性能模型
6.4 热轧线材XY08Z的强度模型
6.5 热轧螺纹钢筋强度性能预报系统软件开发
7 性能优化与成分-工艺控制
7.1 HRB335、HRB400直条螺纹钢调整内控成分、降低Mn含量
7.2 改进连铸工艺、细化初始晶粒尺寸
7.3 轧后控制冷却、节省微合金元素
7.4 HRB335和HRB400批号性能与炉号成分的对应
7.5 XY08Z成分优化
7.6 HRB400细晶粒盘螺工艺与性能优化
7.7对热轧带肋钢筋出现屈服点不明显问题的研究
8 结论
参考文献
1.1 性能预报的现状
1.2 性能预报的意义
1.3 棒线材性能预报的难点
1.4 在宣钢开发棒线材性能模型的良好条件
1.5 本课题开发的棒线材性能模型的特点
2 钢材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2.1强化机制
2.2韧化机制
2.3合金元素的作用
3 强度计算的本构方程的种类
3.1 强化理论的基本公式
3.2 回归分析经验方程
3.3 复合应用型本构方程
4 热变形过程中显微组织的演变
4.1 进展概况
4.2 奥氏体化与初始晶粒长大
4.3 热变形与再结晶试验研究(I):Si-Mn钢
4.4 热变形与再结晶试验研究 (II):Si-Mn-Nb钢
4.5 奥氏体形变再结晶与相变的物理冶金模型
4.6 应变速率的影响与温度补偿计算
4.7 热轧钢筋和线材的显微组织变化
5 计算机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5.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 现有的组织与性能预报数学模型
5.3 组织与性能模型的应用
6 棒线材复合应用型力学性能模型的建立
6.1 棒线材数据分析
6.2 热轧带肋钢筋强度经验模型
6.3 复合应用型力学性能模型
6.4 热轧线材XY08Z的强度模型
6.5 热轧螺纹钢筋强度性能预报系统软件开发
7 性能优化与成分-工艺控制
7.1 HRB335、HRB400直条螺纹钢调整内控成分、降低Mn含量
7.2 改进连铸工艺、细化初始晶粒尺寸
7.3 轧后控制冷却、节省微合金元素
7.4 HRB335和HRB400批号性能与炉号成分的对应
7.5 XY08Z成分优化
7.6 HRB400细晶粒盘螺工艺与性能优化
7.7对热轧带肋钢筋出现屈服点不明显问题的研究
8 结论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