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柳夕浪
页数:273 页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041396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教师研究的意蕴》是在阅读、梳理众多教师研究方式的试验探索的基础上写成的,内容论及教师研究的旨趣、本然状况、活动结构、活动方式、研究共同体、成果表达与评价等若干方面。每一章独立成篇,彼此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构成一个整体。书中,作者鲜明地指出:教师研究应当以不同于理念的“守门人”的方式,回归本源,踏上“回家的路”。
作者简介
柳夕浪,1959年生,江苏人,现任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副局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秘书长、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南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持教育部“九五”青年专项和“十五”重点项目研究。先后在《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发表教育随笔及经验总结三十多篇。参与多部学术著作和教材的编写。
主要著作有:《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2003年 第2版)、《为了共生的理想》(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教育研究的本质与规范》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等。先后五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相关资料
1.艰难的转换——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与“研究”联系在一起,发生着从研究对象到研究手段、再到研究主体的艰难转换。“教师研究”不同于“经验总结”,有别于“行动研究”,也不必采用“探究”“研究型实践”等“代名词”,它意味着对自上而下的“知识生产机器”的挑战,一种新的研究理念开始得到确认。意义蕴含于过程之中。“教师”与“研究”联系在一起,发生着从研究对象到研究手段,再到研究主体的艰难转换。这转换的过程迄今为止远远没有终结。而“教师研究”的意义便是在艰难的转换中实现的。1.1 从“关于教师的研究”到“在教师的配合下进行研究”人类教育的历史表明,对教师的认识与对教育的认识是同时发生、同步发展的。历史上关于教师的论述涉及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素质修养、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但真正将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所谓的“关于教师的科学研究”,却起步较晚。托斯顿·胡森(Husen,T.)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堪称第一部真正国际性的、全面反映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的大型教育辞书。全书收词目45 000余条,所搜集的关于教师的研究项目一般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之后,内容涉及教师的性别、个性、期望、信念(内在教学理论)、教师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经验与教学效果等若干方面。众多的研究把教师的性别、知识、经验、能力、个性、情感、态度、期望等个人特征作为预测教学效果的变量。研究者编制各种关于教师个人品质的测评量表,进行观察评定,寻求品质特征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联,用来说明什么样的教师会取得教学的成功。在这类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受到的操纵最典型地表现在所谓的“盲法控制”中,如同学生作为被试一样,教师听从专业研究者的摆布,却不知道自己是实验对象,更不知晓研究者的目的意图。理性的狡黠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与“盲法研究”不同,有关“在教师的配合下进行的研究”,研究者告知教师其实验意图。为了避免教师从某些与实验要求不相一致的主观愿望出发进行实验操作,研究者往往编写具体的实验操作材料,制定操作的程序、规则、要点,并对实验教师进行反复多轮的培训。譬如,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在移植程序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对程序教学进行改造,运用九条心理学原则编写了“三个本子”(课本、练习本、测验本)的教材,开展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规定了“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启,就是“从旧
本书特色
本书是在阅读、梳理众多教师研究方式的试验探索的基础上写成的,内容论及教师研究的旨趣、本然状况、活动结构、活动方式、研究共同体、成果表达与评价等若干方面。每一章独立成篇,彼此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构成一个整体。书中,作者鲜明地指出:教师研究应当以不同于理念的“守门人”的方式,回归本源,踏上“回家的路”。
目录
节选
《教师研究的意蕴》是在阅读、梳理众多教师研究方式的试验探索的基础上写成的,内容论及教师研究的旨趣、本然状况、活动结构、活动方式、研究共同体、成果表达与评价等若干方面。每一章独立成篇,彼此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构成一个整体。书中,作者鲜明地指出:教师研究应当以不同于理念的“守门人”的方式,回归本源,踏上“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