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释印顺著
页数:192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1010747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佛法概论》是印顺法师较早的一部研究《阿含》的重要著作。1944年,印顺法师在重庆汉藏教理院讲“阿含讲要”, 讲稿陆续发表于《海潮音》,由于文字通俗,受到读者喜爱,后修订补充成书,名《佛法概论》。虽名为“概论”,但与一般所流通的同类著作不同,它不仅仅是佛教常识的通俗介绍,而是在全面、系统介绍基本佛理的同时,抉发人间佛教的精义,以解脱和觉悟为核心,凸显佛法的本质。
作者简介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
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他由于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di一人”。
本书特色
《佛法概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虽名为“概论”,但与一般所流通的概述、通论类著作不同的是,它并仅将一些常识性的概念作系统的编排,予以通俗的介绍,甚或在各类相关的著作中寻章择句,作些剪贴功夫而已。作者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全面、系统介绍佛教基本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不少观点发人所未发,极其精辟,富有启发性。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法与法的创觉者及奉行者
第一节 法
第二节 佛法的创觉者——佛
第三节 佛法的奉行者——僧
第二章 教法
第一节 能诠的教法
第二节 教典略说
第三章 有情——人类为本的佛法
第一节 佛法从有情说起
第二节 莫辜负此人身
第四章 有情与有情的身心
第一节 有情的分析
第二节 有情与身心的关系
第五章 有情的延续与新生
第一节 有情的延续
第二节 有情的出生
第六章 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本
第一节 生死根本的抉择
第二节 情爱的活动形态
第七章 关于有情流转的业力
第一节 行业的发现与价值
第二节 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
第八章 佛法的心理观
第一节 心意识
第二节 心与心所
第九章 我们的世间
第一节 世间的一般情况
第二节 人类世界的过去与未来
……
第十章 我论因说因
第十一章 缘起法
第十二章 三大理性的统
第十三章 中道泛论
第十四章 德行的心素与实施原则
第十五章 佛法的信徒
第十六章 在家众的德行
第十七章 出家人的德行
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第十九章 菩萨众的德行
第二十章 正觉与解脱
前言
三十三年秋,我在北碚汉藏教理院讲“阿含讲要”,十三讲而止。讲稿陆续发表于《海潮音》,由于文字通俗,得到读者不少的同情,但这还是没有完成的残稿。今春讲学厦岛,才将原稿的十三讲,除去第一讲“阿含经的判摄”,把其余的修正补充而重编为九章,即今第三章到十二章。其中第七章,是采用旧作“行为的价值与生命”而改写的。前面又补写绪言与初二章,略论佛法的根本——三宝。又写了十三章到二十章——八章,说明学佛者浅深不等的行证。
关于佛法,我从圣龙树的《中观论》得一深确的信解: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所以《阿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当然,《阿含经》义是不能照着偏执者——否认大乘的小乘者、离开小乘的大乘者的见地来解说的。从佛法一味、大小异解的观点去观察,对于菩萨行的慈悲、利他的积极性等,也有所理会,深深地觉得:初期佛法的时代适应性,是不能充分表达释尊的真谛的。大乘的应运而盛行,虽带来新的方便适应,“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但大乘的真精神,是能“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的,确有它独到的长处!佛法的流行人间,不能没有方便适应,但不能刻舟求剑而停滞于古代的。原来,释尊时代的印度宗教,旧有沙门与婆罗门二大类。应机设教,古代的声闻法,主要是适应于苦行、厌世的沙门根性;菩萨法,主要是适应于乐行、事神的婆罗门根性。这在古代的印度,确乎是大方便,但在时异境迁的今日,今日的中国,多少无上妙方便,已失却方便大用,反而变为佛法的障碍物了!所以弘通佛法,不应为旧有的方便所拘蔽,应使佛法从新的适应中开展,这才能使佛光普照这现代的黑暗人间。我从这样的立场来讲《阿含经》,不是看作小乘的,也不是看作原始的。着重于旧有的抉发,希望能刺透两边,让佛法在这人生正道中,逐渐能取得新的方便适应而发扬起来!为了避免一般的——以《阿含经》为小乘的误解,所以改题为《佛法概论》。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笃行为主,而达到深奥与究竟的。从来都称为佛法,近代才有称为佛学的。佛法流行于人间,可能作为有条理、有系统的说明,使它学术化;但佛法的本质,决非抽象的概念而已,决不以说明为目的。佛法的“正解”,也决非离开“信”“戒”而可以成就的。“法”为佛法的根本问题,信解行证,不外乎学佛者倾向于法、体现于法的实践。所以本论虽是说明的,可说是佛法而学的,但仍旧称为《佛法概论》,保持这佛法的根本立场。
我愿意读者,本着这样的见地去读它!
旧稿积压了四、五年,由于厦岛讲学因缘,才续写完成,得以印行流通。这一切,都得到学友妙钦法师的助力,特附此谢!
节选
《佛法概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
释尊是人间的圣者,这本是历史的事实。但释尊又给予深刻的含义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含·等见品》)这是说:佛是人间的正觉者,不在天上。天上没有觉者,有的是神、梵天、上帝、天主们与他的使者。释尊是人,不是天上的上帝,也没有冒充上帝的儿子与使者向人类说教。所以佛法是人间觉者的教化,也不像神教者,说经典——《吠陀》、《新旧约》、《可兰经》等为神的启示。这“佛出人间”的论题,含有无神论的情调。天上,依印度人与一般神教者的看法,是净洁的、光明的、喜乐的;而人间却充满了罪恶、黑暗与苦痛。但释尊从“佛出人间”、“人身难得”的见地否认它。理智的正觉,解脱的自由,在人间不在天上。所以说:“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增含·等见品》)人间反成为天神仰望的乐土了。人生,不但是为了追求外物的五欲乐,也不在乎尝受内心神秘的定乐;应重视人间,为正觉的解脱而励行理智的德行。人类的心眼,早被神教者引上渺茫的天国;到释尊,才把他们唤回人间。据传说:印度的梵天——世界的创造者,为了无力拯救人间,诚恳地请佛为人类说法。印度的群神都向释尊请教,自称弟子。天帝们需要正觉与解脱,反证他们的愚昧不自由。所以“智者不属天”,要归依“两足尊”(人)的佛陀。
释尊出在人间,所以是即人成佛的,是净化人性而达到正觉解脱的。释尊是人,与人类一样的生、老、病、死、饮食、起居、眼见、耳闻;这父母所生身,是释尊的“生身”。同时,释尊有超一般人的佛性,是正觉缘起法而解脱的,这是释尊的“法身”。释尊是人而佛、佛而人的。人类在经验中,迫得不满现实而又着重现实,要求超脱而又无法超脱。重视现实者,每缺乏崇高的理想,甚至以为除了实利,一切是无谓的游戏。而倾向超脱者,又离开现实或者隐遁,或者寄托在未来、他方。崇高的超脱,平淡的现实,不能和谐合一,确是人间的痛事。到释尊即人成佛,才把这二者合一。由于佛性是人性的净化究竟,所以人人可以即人成佛,到达“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结论。自觉与觉他
佛陀的正觉,不单是理智的解悟,是明月一般的在万里无云的空中,遍照一切,充满了光明喜乐与清凉。现在,姑从自觉与觉他说。佛陀是自觉者,不同声闻弟子的“悟不由他”,是“自觉谁称师”的自觉。佛法由释尊的创见而流布人间,他是创觉者,所以称为佛陀。佛世的多闻圣弟子——声闻,虽也能正觉解脱,与佛同样的称为阿罗汉,却没有被称为佛的。所以我们说释尊是觉者,应重视他的创觉性。释尊本是人,而竟被推尊为佛陀了。这因为释尊在菩提树下,创觉缘起法性,离一切戏论,得到无上的解脱。佛陀的所以为佛陀,在乎正觉缘起法性,这是佛陀的法身。释尊证觉缘起法身而成佛,如弟子而正觉缘起法的,也能证得法身;不过约闻佛的教声而觉悟说,所以称为声闻。“如须陀洹得是法分名为初得法身,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名后得法身。”(《罗什答慧远书》)能得法身的佛弟子,是真能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的,所以释尊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须菩提尊者的深观法空,释尊也推许他“先见我身”。因释尊觉法成佛,引出见法即见佛的精义。再进,那就是“法身常在”。释尊说:“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遗教经》)法身的是否常在,依佛弟子的行践而定。有精勤的实行者,就有现觉法性者,有能见佛陀的所以为佛陀者,法身也就因此而实现在人间。佛法的不断流行,有不断的勤行者,法身这才常在人间而不灭。“法身常在”的论题,是何等深刻、正确而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