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释印顺著
页数:198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1010748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观派是印度大乘佛教二大学派之一,以龙树《中论》为基础,主张诸法无自性、空,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本书从现代人的观点论述中观要义,文字浅显易懂,结构缜密,说理精辟,又从思想史的角度,比较空有二宗的异同,是一本有助初学者快速掌握佛教中观学思想重点的好书。
作者简介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 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他由于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
第一节 中道之内容
第二节 中道之意义
第二章 龙树及其论典
第一节 龙树论略说
第二节 《中论》为《阿含》通论考
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
第一节 无生之共证与大乘不共
第二节 声闻常道与大乘深论
第三节 三法印之横竖无碍
第四节 缘起之综贯性
第四章 中道之方法论
第一节 中观与中论
第二节 因明与中观
第三节 闻量·比量·现量
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自性
第三节 空
第四节 缘起自性空
第六章 八不
第一节 八事四对之解说
第二节 不
第七章 有·时·空·动
第一节 有——物·体·法
第二节 时间
第三节 空间
第四节 行——变动·运动
第五节 无言之秘
第八章 中观之诸法实相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性·相
第三节 体·作·力
第四节 因·缘·果·报
第九章 现象与实性之中道
第一节 太过·不及·中道
第二节 即·离·中道
第十章 谈二谛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二谛之安立
第三节 二谛之抉择
第十一章 中道之实践
第一节 顿渐与偏圆
第二节 缘起空有
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
节选
上来说,中道是诸法的如实相,是无作无为本来空寂的,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的。这离一切能所相待,唯证方知的中道实相,如何可以文字去论证,以观慧去观察呢?因明的方法论不能探究深理,中观的方法论又焉能观得到真理?依语言文字及观慧去观察离言的实相,这是极重要的问题。现在,就以现量、比量、至教量——也名声量或闻量的三量去说明。 修学佛法以及中观,初步应从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下手。所听闻的,虽不是诸法的实相,但这名言章句,是佛、菩萨体证实相,为应众生可能了解的机宜而建立的;我们依此方便,可以渐次升进,以到达与佛同样的证悟。佛所说的正法,称为“法界等流”,这并非与中道实相——法界无关,而是中道的影像教,如指月的手指不是月,却确有标指明月的作用。了解法界等流的教法,须具有纯正的信心,以信心去接受古圣先贤的指示。要知道:不单是对于寻求正理,需要听闻(此听闻,实不仅是用耳闻的。如说“般若从三处闻:从佛闻,弟子闻,及经典闻”。所以这是包含听受师友的教授,以及自己从经典中去参研),就是世俗的学识、技能,也没有不需要听闻的。小孩以父母的是非为是非,学生以师长的指示为正鹄。即成年后自己得来的知识、技能,虽不从父母师长处得来,一部分为自己经验的发见,因而修正父母、师长的意见;然而主要的,还是由于社会共同思想的熏陶得来。所有的知识,十九从听闻得来;听闻得来的正确知识,即是闻量。在佛法,即主要的要从流行于社会中的佛教思想,以及由佛弟子展转传来的教导。我们于佛法以及中观的认识,就必须从听闻正法入手。这在三种般若中,称为文字般若。如信心不具,不能根源于教典的多闻熏习,即不能于甚深的佛法有所了解。离此至教量而专谈现量、比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世间的正确知识,虽无不合于现量及比量,然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决非一一经过现量与比量的证明。如对于古代传来以及现代的社会思想,概不轻信而一一要经过自己的现比证成而后信仰,这是怎样违反世间的现实?所以闻量的文字般若,可能有缺点,但永远是修学佛法的始基。 由听闻正法,进而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即从闻而思,以便从思而到达修证;即以思慧为主而兼摄闻慧、修慧——实际观察的阶段,名为比量。中道的正见,即由比量而来。三种般若中,此即观照般若。观慧的寻思、抉择、审察阶段,如为世俗事相的观察,不净观、慈悲观等,即因明式的论理方式,也是可用的;但在探究究极真理的抉择、观照,那非使用中观的方法不可。中观法,不是从形式的差别去考察,而是从内容的彼此关涉中去考察;是从缘起法——内在相依相待中,更深入到事事物物的本性去观察的。由缘起法以观察无自性的因果事相,即从缘起到缘生,这是随顺世俗的中观法。依缘起法以观察法法无自性的本性,洗净众生的一切错谬成见,即从缘起到寂灭,这是随顺胜义的中观法。随顺世俗的中观法,是基于缘起的相依相待、相凌相夺以观察一切,也不会与因明的方法全同。特别是:依缘起相依相待、相凌相夺的观法,随顺胜义的中道而倾向于胜义——“一切法趣空”的观慧。观慧虽也观察不到离言的中道胜义,而依此缘起观,却能深入本性空寂,成为深入中道的不二法门。中道离一切相,但即为成立缘起的特性,中道即缘起的中道;缘起的因果生灭,当下显示这空寂的真理。譬如江水在峡谷中,反流而激起狂浪,然同时它即反归于平静,而且直趋于大海。在这怒浪狂跃时,虽未能想见海水的一味,但能顺此水势而流,即必有汇归大海的可能。从缘起法以观察中道,也即是如此。文字(即总摄一切名相分别)性空即解脱相,趣人离言是不能离弃名言的。所以说:“言不是义,而因言显第一义。”有些人以为真理离言,甚么也不是,任何观察也观不到中道。于是无闻无慧,要离一切的论法、观法而直人中道。哪里知道这是不能到达中道自证的,这只能陷于无想的定境而已!唯有中观的观法,是随顺缘起性空的中道观,是缘起而性空的方法论,也是随顺胜义的方法论。莲花戒在《中观光明论》里也说:“何等名为了义?谓有正量,依于胜义增上而说。”“言胜义无生等,其义通许一切闻思修所成慧,皆名胜义,无倒心故。”《中观庄严论释难》说:“何谓无自性性?谓于真实。言真实者,谓随事势转比量所证真实义性。”中观的教法,即我们的闻思修慧,虽不是离言的,而能顺流趣人离言的中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