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思静 著
页数:303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3072366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国家权益问题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也是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本书作者是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博士陈思静。本书也是杨泽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规则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从话语权的理论渊源着手,对话语与语言学和国际法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国际法治,中国国际法治话语权,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中国国际法治话语权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挑战都进行了研究,对中国国际法治话语权的加强与进步提出了建议。
作者简介
陈思静,男,汉族,1993年1月24日出生,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2020年12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国际法学、一带一路、海洋法研究。目前已独立发表5篇学术论文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书的基本架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话语权的理论渊源与中国国际法治话语权的含义
第一节 话语的语言学渊源与国际法学运用
一、语言学中的话语理论
二、话语分析理论的社会科学应用
三、“话语权”的哲学渊源:福柯的话语权力解构
第二节 “现代”视角下的国际法治
一、“国际法治”的意涵
二、“国际法治”话语的应用
三、难以解构的“国际法治”话语
第三节 中国国际法治话语权:平台与内容的统一
一、国际制度话语权的形式与局限性
二、国际法治话语平台:话语主体的支撑
三、国际法治话语内容:普适话语的表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国际法治话语的互动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法治需求
一、理论争鸣:国际法法律工具主义的再探讨
二、现实需要:“一带一路”沿线的法治现状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国际法治话语权的影响
一、增强了沿线地区实现国际法治目标的物质基础
二、促进既有国际规则在沿线地区的适用
三、推动国际法律机制的协调与互联互通
四、建立符合“内部法治”要求的国际组织
第三节 中同国际法治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制度话语权有所欠缺
二、国际法治话语主体单一
三、国际法治话语的司法阐述不足
四、中西方“厚法治”观念差异中的人权话语冲突
五、国际法治话语阐述缺乏总体规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带一路”国际法治话语的价值指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质性
一、相近的传统文化渊源
二、相同的全球治理形势
三、相似的西方理论质疑
第二节 “一带一路”进程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构建
一、多元的国际法治参与主体
二、合乎正义的国际法治合作理念
三、不断拓展的国际法治合作领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国际法治话语平台建设
第一节 国际组织形态的变革:升级“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一、“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非正式国际组织特征
二、建设正式“一带一路”合作国际组织的必要性
三、“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组织结构变革方案
四、增进“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与联合国的互动
第二节 实践中国国际法治话语:构建“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
一、多元化“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设构想
二、中国国际商事法庭的法治实践与前景
三、公法性争端领域的适度延伸
第三节 促进国际法治对话交流:完善“一带一路”智库合作网络
一、“一带一路”国际法治话语的智库供给
二、国内外“一带一路”智库研究成果的国际法治话语分析
三、提升“一带一路”国际法治议题的合作研究力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国国际法治话语表达
第一节 “一带一路”国际法治合作中硬法与软法的兼顾
一、“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软法与硬法属性鉴别
二、“一带一路”合作中软法与硬法的相对优势
三、“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法律属性的表达策略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法原则的创新与发展
一、“三共”原则符合国际法基本原则形式要件
二、“三共”原则的时代进步性
三、“三共”原则的内涵阐释与实践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集体人权”话语的传播
一、“一带一路”倡议难以回避人权议题
二、“一带一路”合作中的人权话语缺失
三、“一带一路”合作中的人权对话空间
四、兼蓄表达个人权利——增进沿线劳工权益保障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现代”视阈下的中国国际法治话语
二、提升中国国际法治话语权需要多项举措并举
三、中国外交话语的创新发展仍是一项长期工程
附录 联合国法治承诺书汇总
参考文献
后记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书的基本架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话语权的理论渊源与中国国际法治话语权的含义
第一节 话语的语言学渊源与国际法学运用
一、语言学中的话语理论
二、话语分析理论的社会科学应用
三、“话语权”的哲学渊源:福柯的话语权力解构
第二节 “现代”视角下的国际法治
一、“国际法治”的意涵
二、“国际法治”话语的应用
三、难以解构的“国际法治”话语
第三节 中国国际法治话语权:平台与内容的统一
一、国际制度话语权的形式与局限性
二、国际法治话语平台:话语主体的支撑
三、国际法治话语内容:普适话语的表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国际法治话语的互动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法治需求
一、理论争鸣:国际法法律工具主义的再探讨
二、现实需要:“一带一路”沿线的法治现状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国际法治话语权的影响
一、增强了沿线地区实现国际法治目标的物质基础
二、促进既有国际规则在沿线地区的适用
三、推动国际法律机制的协调与互联互通
四、建立符合“内部法治”要求的国际组织
第三节 中同国际法治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制度话语权有所欠缺
二、国际法治话语主体单一
三、国际法治话语的司法阐述不足
四、中西方“厚法治”观念差异中的人权话语冲突
五、国际法治话语阐述缺乏总体规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带一路”国际法治话语的价值指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质性
一、相近的传统文化渊源
二、相同的全球治理形势
三、相似的西方理论质疑
第二节 “一带一路”进程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法治构建
一、多元的国际法治参与主体
二、合乎正义的国际法治合作理念
三、不断拓展的国际法治合作领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国际法治话语平台建设
第一节 国际组织形态的变革:升级“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一、“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非正式国际组织特征
二、建设正式“一带一路”合作国际组织的必要性
三、“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组织结构变革方案
四、增进“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与联合国的互动
第二节 实践中国国际法治话语:构建“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
一、多元化“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设构想
二、中国国际商事法庭的法治实践与前景
三、公法性争端领域的适度延伸
第三节 促进国际法治对话交流:完善“一带一路”智库合作网络
一、“一带一路”国际法治话语的智库供给
二、国内外“一带一路”智库研究成果的国际法治话语分析
三、提升“一带一路”国际法治议题的合作研究力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国国际法治话语表达
第一节 “一带一路”国际法治合作中硬法与软法的兼顾
一、“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软法与硬法属性鉴别
二、“一带一路”合作中软法与硬法的相对优势
三、“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法律属性的表达策略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法原则的创新与发展
一、“三共”原则符合国际法基本原则形式要件
二、“三共”原则的时代进步性
三、“三共”原则的内涵阐释与实践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集体人权”话语的传播
一、“一带一路”倡议难以回避人权议题
二、“一带一路”合作中的人权话语缺失
三、“一带一路”合作中的人权对话空间
四、兼蓄表达个人权利——增进沿线劳工权益保障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现代”视阈下的中国国际法治话语
二、提升中国国际法治话语权需要多项举措并举
三、中国外交话语的创新发展仍是一项长期工程
附录 联合国法治承诺书汇总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