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轻鸿 著
页数:70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0102536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非虚构诗学是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研究十分重要的学术增长点。中国文学原本有古老的非虚构传统,自先秦以来,除虚构作品外还将大量非虚构作品纳入文学范畴,其间蕴含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学观念,清末民初受西方“文学即虚构”纯文学观念影响才出现断裂。然而,纯文学观念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排斥出去,不仅不能阐释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而且在当代陷入困境。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与纯文学式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非虚构写作在欧美发展迅猛,不仅数量远超纯文学成为主潮,而且质量也被不断认可,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也越来越青睐非虚构作家。新时期以来国内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日记体、回忆录、历史小说等非虚构文学异军突起,非虚构写作成为当代文坛亮丽的风景,非虚构问题为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高度关注。“中国非虚构诗学研究”这一选题,是当前陷入“终结”困境的文学和文学研究实现突破的重要问题。本书是作者回归到中国文论的文化语境,通过扎实的文献梳理和严谨的理论论证,发掘中国非虚构诗学独特的发展历史和学理逻辑,并且联系世界文化和文学,致力于激活中华民族文论的创造性,在当代发扬光大,以中华文明再创造的理论视域,在与西方学界的对话中开展研究。
作者简介
王轻鸿,1967年出生,湖北荆门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负责人,曾任人文学院院长,现任人文社科处处长。从事文学理论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非虚构诗学研究”(17AZW001)(优秀等级结项),现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虚构诗学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传承研究”(19ZDA265)首席专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
目录
第一篇 中国非虚构诗学的研究视域
第一章 中国非虚构诗学研究回顾
第一节 国内研究
第二节 海外研究
第二章 中国非虚构诗学研究反思
第一节 问题意识
第二节 突破路径
第二篇 中国非虚构诗学的发生语境
第三章 中国非虚构诗学孕育的文化基因
第一节 “礼”与中国非虚构论
第二节 “仪式”与西方虚构论
第四章 中国非虚构诗学诞生的文化场域
第一节 文化活动
第二节 文化主体
第三节 文化传播
第五章 中国非虚构诗学呈现的基本雏形
第一节 “诗可以兴”
第二节 “以象言事”
第三篇 中国非虚构诗学的历史发展
第六章 中国非虚构诗学历时性考察路径
第一节 “史”“论”结合
第二节 “辨体”:问题与方法
第三节 历代非虚构文体概观
第七章 非虚构与汉魏文体“自觉”论
第一节 汉代赋体论
第二节 魏晋文体论
第八章 非虚构与唐宋抒情诗文体论
第一节 情真:抒情文体的社会意义
第二节 天真:抒情文体的自然意识
第三节 童真:抒情文体的原始思维
第九章 非虚构与明代小品文文体论
第一节 回顾与反思
第二节 真实性
第三节 真挚性
第四节 真理性
第四篇 中国非虚构诗学的学理逻辑
第十章 中国非虚构诗学的美学阐发
第一节 局限分析
第二节 美学转型
第十一章 中国非虚构诗学的人学解析
第一节 “气”“神”“道”
第二节 “吟诵”论的生命意识
第十二章 中国非虚构诗学的语言学诠释
第一节 外在形态
第二节 内在意义
第三节 心理机制
第十三章 中国非虚构诗学的故事学言说
第一节 历史反思
第二节 现代变革
第三节 当代回归
第五篇 中国非虚构诗学的当代形态
第十四章 信息时代虚构论的式微
第一节 虚构话语的“终结”
第二节 虚构边界的消弭
第十五章 非虚构与信息时代的文化变迁
第一节 时代语境
第二节 阐述起点
第三节 理论视域
第十六章 非虚构与信息时代的文学媒介
第一节 新媒介语言特征
第二节 新媒介的文学性
第十七章 非虚构与信息时代的批评范式
第一节 形式层面
第二节 思想层面
第三节 哲学层面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