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华正学
页数:493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2121158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域,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100年的伟大创举,精辟提炼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核心内容、内在逻辑和演化机制,全景再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实现进程和思想成果,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什么“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为什么“好”的“时代之问”,是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第一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的学术力作。
目录
第一节 咬定目标
第二节 执着追求
第三节 艰辛探索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思想精粹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
第二节 列宁的反贫困理论及其实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时代意蕴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内在机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什么要中国化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何以能中国化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怎样才能实现中国化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演进机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三重向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三个维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三个环节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三种境界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实现进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进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地域和民族特色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实现进程的内在动力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思想成果
第一节 毛泽东:“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
第二节 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第三节 江泽民:“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
第四节 胡锦涛:“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五节 习近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结语 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奋进中进一步升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一路追寻的收获
节选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二、解决中国贫困问题实际的需要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领导中国人民消除贫困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坚定地选择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去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除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本身的科学性、革命性以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人民消除贫困实践的特殊性,以及由这种特殊性所决定的对运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具体需求。 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100年,是领导中国人民推动反贫困实践的100年,同时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100年。这样的概括和结论并不是随随便便得出的,而是真正切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100年的奋斗历程的。因为,在古老文明的中国大地上,中国共产党要真正肩负起消除贫困的历史重任,除了不忘初心,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原理,还必须认真研究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由这种特殊国情所制约的贫困问题的特殊性。应该说,正是中国反贫困实践的特定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有着特殊的需要,才内在地而且必然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科学命题。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因此,“理论的认识应当提供在必然性中、在全面关系中、在自在自为的矛盾运动中的客体”。这样,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必然性必须到中国贫困问题的特殊性中去寻找,是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特殊需求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中国化。 综合历史和现实,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贫困问题的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由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造成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当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制度根基的自强、改良和西式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已无法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实践已明确提出了必须由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来指导中国消除贫困实践的历史性课题,由此表明了中国贫困问题解决的时代性。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曾长期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和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导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时刻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生灵涂炭,人民生活饥寒交迫,贫困如“达摩克利斯利剑”,始终高悬在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头上。面对国家和民族经历的这种刻骨铭心的痛苦,为了拯救中国人民脱离苦海,无数志士仁人试用了一个又一个理论思想,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救中国”的实践努力,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徘徊呐喊到农民阶级的狂热空想;从洋务派的自强求富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宪改良;直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共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沿袭背离;始终无法让中华民族摆脱贫困落后的悲惨命运。因此,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纲常伦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坚船利炮,资产阶级的立宪改良、民主共和,以至于其他一些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成果,都无法解决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性课题,更无法解决消除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历史性难题,“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实践已经向我们提出了必须用全新的理论方能开创中国消除贫困问题新局面的历史性诘问。中国消除贫困的实践努力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在困境里徘徊,无法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沼泽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