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平辉主编
页数:266页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7603328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对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对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背景进行论述;对高校评价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对高校评价的国内外实践进行总结分析;对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总体设想、指标体系、操作程序进行深入阐释;对高校分类发展的成效进行梳理;对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未来进行展望。
作者简介
平辉,现任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总督学、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督学,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本书特色
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 教育评价是世界性难题,对高校分类评价改革更是难上加难。上海市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分类制定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四类高校评价指标,突出“中国特色”,聚焦高校落实“五大功能”,兼顾“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确定了办学方向与管理水平、办学条件与资源、办学质量与水平、办学声誉与特色、高校自评等五方面考查内容。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共性评价和特色评价相结合,引导高校立足自身定位和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绩效。
目录
第一节 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
一、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 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 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
第二节 新时代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要求
一、 坚持立德树人
二、 实现内涵式发展
三、 落实分类管理
四、 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需求
一、 分类管理,促进高校聚焦内涵、办出特色
二、 破唯减量,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三、 共建共享,教育领域简政放权
第四节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需求
一、 “双一流”建设和“双高计划”
二、 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二章 高校评价的基本概念与重要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评价
二、 教育评价
三、 高校评价
第二节 重要理论
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的重要论述
二、 教育治理理论
三、 教育评价的四代理论
四、 分类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评价要素
一、 评价主体
二、 评价对象
三、 评价指标体系
四、 基本环节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分类评价实践
第一节 国内高校评价
一、 学校建设评价
二、 学位点建设成效评价
三、 各地高校分类评价
第二节 国际高校分类评价
一、 美国高等教育分类评价
二、 英国高等教育分类评价
三、 德国高等教育分类评价
四、 日本高等教育分类评价
第三节 大学排名
一、 国内大学排名体系
二、 国际大学排名体系
三、 正确认识大学排名
第四章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依据和思路
第一节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目标与依据
一、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目标
二、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依据
第二节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基本功能
一、 基于上海高校发展研判的“规划引领”
二、 聚焦上海高校内涵发展的“问题导向”
三、 推进上海高教分类发展精准施策的分类评价
第三节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总体思路
一、 高校分类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 高校分类评价的基本定位
第五章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一、 评价指标
二、 指标权重
三、 评价标准
第二节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 突出中国特色
二、 聚焦高校职能
三、 体现学科专业特色
第三节 指标体系产生的过程
一、 研究先行:夯实指标体系研制的政策依据和实践基础
二、 民主公开:充分听取相关方意见建议
三、 多方博弈: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成功实践
第四节 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 指标内涵与解读
二、 指标来源与采集方法
三、 指标体系的特点
第六章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工作流程
第一节 总体情况
一、 实施主体
二、 实施周期
三、 实施原则
第二节 操作流程
一、 制定年度方案
二、 开展宣讲培训
三、 学校开展自评
四、 采集和核查数据
五、 多元定性评价
第三节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结果呈现与使用
一、 评价结果呈现
二、 评价结果反馈与使用
第七章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结果在高校的应用
第一节 学术研究型高校
一、 情况概述
二、 典型案例1:复旦大学
三、 典型案例2:上海交通大学
四、 典型案例3:同济大学
五、 典型案例4:华东师范大学
第二节 应用研究型高校
一、 情况概述
二、 典型案例1:上海理工大学
三、 典型案例2:上海中医药大学
四、 典型案例3:上海师范大学
五、 典型案例4:上海体育学院
第三节 应用技术型高校
一、 情况概述
二、 典型案例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三、 典型案例2:上海电力大学
四、 典型案例3:上海公安学院
五、 典型案例4:上海建桥学院
第四节 应用技能型高校
一、 情况概述
二、 典型案例1: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三、 典型案例2: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四、 典型案例3: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五、 典型案例4: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第五节 对分类评价结果高校应用的思考
第八章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经验
一、 发展方位
二、 主要经验
第二节 未来展望
一、 增强分类评价的中国底色
二、 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系统
三、 利用新技术实现评价的转型升级
后记
节选
第一章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背景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国家和民族的强盛都源于教育的发展,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有赖于教育之间的竞争,尤其是高等教育之间的竞争。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已成为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对高等教育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与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上海适应时代的要求,把推进高校分类评价、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和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抓手,跨出了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本章重点对开展分类评价的动因和意义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包括需求导向、政策导向、目标导向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需求,为上海高校的分类评价提供背景知识。 第一节 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 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这是大学发展的规律,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教育不可能离开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而存在。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更为明显。高等教育与知识特别是高级专门知识和科学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知识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高等教育必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时起,就与科技、经济息息相关,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次世界经济、科技中心的转移都伴随着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总体而言,科技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带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发展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具有正反馈,最终促进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确立。高等教育、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呈现共生性的同步辉煌,从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5个国家间的4次转移中,可以清晰看见高等教育随之进步的影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高速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释放的信号对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等教育、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密。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腾飞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人才支持。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当前高等学校表现出来的追求“综合化”“高水平”“研究型”等现象已经明显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成为制约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高等学校的分类办学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性选择,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来说,社会分工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的要求是高等学校类型划分、定位的最终依据。
因此,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应当作为高校分类的根本依据,与之相对应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应该作为不同类型人才的根本标准。以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类型为标准进行高校分类,也是世界高等学校分类的一种主要做法和共同趋势。
具体来说,根据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来确定高校的分类,引导不同高校根据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专业课程,修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也是高等学校贯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宗旨的最好体现。 二、 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以数量规模为追求的外延式发展,进入到了聚焦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主要指以不同高校稳定规模、准确定位为前提,以特色发展为基础,以更科学理性实现高等教育基本职能为依托,以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为重点,以凸显社会文化特色为时代内容。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之一是解决高等教育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但伴随而来的是高等教育“同质化”这一广为教育界和社会诟病的现象。高等教育同质化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办学历史的高校之间,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组织结构、治理模式、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逐步趋同,学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普及化的转变所用的时间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要短。其间,我们主要是靠模仿和借鉴来实现高速发展的。通过模仿和借鉴,降低办学风险,提高了办学效率,最终实现“弯道超车”。这种同质现象不仅存在于同层次、同类别的高等教育中,而且还存在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之间;不仅表现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标准与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文化精神等方面。例如在办学过程中,不考虑自身的历史背景、环境特点、办学类型、学科特色、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高、大、全”:普通高校想扩大学科覆盖面,办成综合型大学;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把成为研究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专科学校热衷于升格为本科院校,等等。同质化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低水平学科专业重复设置,使得人才培养与我国多样化、多层次的经济发展结构不相适应,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国家教育资源被严重浪费。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差异化、个性化不足,高校办学特色不鲜明,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塑造薄弱,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千差万别的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阶段,扭转同质化倾向、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的必由之路。办学特色是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上所具有的根本优势,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高校只有立足自身的实际,根据办学历史、区位特点、资源条件,准确定位,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培育学科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师资队伍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文化发展特色,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强校,才能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高等教育只有形成“一校一特色、校校有亮点”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多样、特色、优质教育的需求,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 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
未来五年,上海将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
城市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教育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承载着每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海教育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力促公平、提质量,努力办出与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相匹配、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契合、与信息革命大趋势相适应、与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相适应的一流教育。围绕激发人的潜能,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都能享有人生出彩机会。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实现上海教育的长远目标,上海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从2014年开始承担国家“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任务,率先启动、率先探索,努力当好全国教育改革的探路者,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当前,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特色一流、职业教育贯通融合的目标,上海要坚持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深化改革,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推出标志性原创成果。要瞄准教育管理深化改革,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