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沈致隆
页数:275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
ISBN:978751904949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艺术美育纵横谈》是一部关于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图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中外艺术作品为例,说明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三大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及其对人所产生潜移默化、以情动人、寓教于乐的教育作用。下篇根据古今中外各阶层人士的实际案例及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阐述艺术美育的四大功能:以美怡情、艺术人生,以美辅德、陶冶情操,以美益智、想象创造,以美健体、抚慰身心;论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较高的艺术素养,有益于道德情操的陶冶、身心健康的维护、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作者简介
沈致隆,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系主任、 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成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昌大学等九所高校特聘教授、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特聘专家。主要专著和译著有《亲历哈佛》《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科学与艺术》《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新视野》《重塑真善美》等十余部。
目录
前言 欢呼美育的春天
上篇 艺术及其教育的特征
第一章 艺术作品的形象性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的形象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象
第三节 标题音乐的形象
第四节 非标题音乐的意境
第二章 艺术作品的情感性
第一节 莫扎特的“清澈”
第二节 贝多芬的“激情”
第三节 柴科夫斯基的“忧郁”
第四节 肖邦的“浪漫”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艺术作品的审美性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 悲剧和喜剧
第三节 朦胧之美
第四节 变化之美
下篇 艺术的美育功能
第四章 以美怡情 艺术人生
第一节 中国科学家的音乐人生
第二节 外国科学家的音乐人生
第三节 外国政治家的音乐人生
第四节 中外文学家的音乐人生
第五节 中国普通人的音乐人生
第六节 泰坦尼克号上“仰望星空”的人
第五章 以美辅德 陶冶情操
第一节 中法两国的“放牛班”
第二节 香港歌坛“四大天王”和贝多芬
第三节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第四节 张寒晖的《松花江上》
第五节 陆游和文天祥的诗篇
第六节 《我的祖国》与《黄河大合唱》
第六章 以美益智 想象创造
第一节 莫扎特效应和爱因斯坦的空间智能
第二节 钱学森答“钱学森之问”
第三节 音乐人生孕育出的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 哈佛大学的美育理念和实践
第五节 受艺术设计启发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第六节 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第七章 以美健体 抚慰身心
第一节 脑瘫患儿也成才
第二节 在纽约林肯中心的交响大合唱
第三节 交响音乐与留学生活
第四节 癌症病人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五节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心音坊”
第六节 音乐治疗与生命教育
后记与致谢
参考文献
上篇 艺术及其教育的特征
第一章 艺术作品的形象性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的形象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象
第三节 标题音乐的形象
第四节 非标题音乐的意境
第二章 艺术作品的情感性
第一节 莫扎特的“清澈”
第二节 贝多芬的“激情”
第三节 柴科夫斯基的“忧郁”
第四节 肖邦的“浪漫”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艺术作品的审美性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 悲剧和喜剧
第三节 朦胧之美
第四节 变化之美
下篇 艺术的美育功能
第四章 以美怡情 艺术人生
第一节 中国科学家的音乐人生
第二节 外国科学家的音乐人生
第三节 外国政治家的音乐人生
第四节 中外文学家的音乐人生
第五节 中国普通人的音乐人生
第六节 泰坦尼克号上“仰望星空”的人
第五章 以美辅德 陶冶情操
第一节 中法两国的“放牛班”
第二节 香港歌坛“四大天王”和贝多芬
第三节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第四节 张寒晖的《松花江上》
第五节 陆游和文天祥的诗篇
第六节 《我的祖国》与《黄河大合唱》
第六章 以美益智 想象创造
第一节 莫扎特效应和爱因斯坦的空间智能
第二节 钱学森答“钱学森之问”
第三节 音乐人生孕育出的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 哈佛大学的美育理念和实践
第五节 受艺术设计启发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第六节 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第七章 以美健体 抚慰身心
第一节 脑瘫患儿也成才
第二节 在纽约林肯中心的交响大合唱
第三节 交响音乐与留学生活
第四节 癌症病人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五节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心音坊”
第六节 音乐治疗与生命教育
后记与致谢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