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永红
页数:252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89358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本书重点从“十大育人”体系的理念、制度、实践、评价与激励进行创新性阐释,力求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育人体系发展方案,旨在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十大育人”体系进行创新研究,推动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工程提升,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张永红,男,汉族,山西省灵丘县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曾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主要从事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等各类项目近20项;所撰写研究报告获中央办公厅采用;出版著作5部;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
目录
第一节 高校课程育人的演进历程、本质内涵与现实困境
第二节 高校课程育人理念创新
第三节 高校课程育人机制建设
第四节 高校课程育人路径优化
第五节 高校课程育人评价体系构建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研育人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高校科研育人的内涵、特征与现实困境
第二节 高校科研育人理念创新
第三节 高校科研育人机制建设
第四节 高校科研育人典型案例分析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高校实践育人概述
第二节 高校实践育人制度建设
第三节 高校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构建
第四节 高校实践育人典型案例分析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与目标
第二节 高校文化育人理念创新
第三节 高校文化育人机制建设
第四节 高校文化育人实践探索
第五节 高校文化育人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育人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高校网络育人理念创新
第二节 高校网络育人制度及机制建设
第三节 高校网络育人路径优化
第四节 高校网络育人评价体系构建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心理育人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高校心理育人理念创新
第二节 高校心理育人机制建设
第三节 高校心理育人实践探索
第四节 高校心理育人路径优化
第七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育人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高校管理育人的含义、特点及功能
第二节 高校管理育人理念创新
第三节 高校管理育人机制建设
第四节 高校管理育人方法探究
第五节 高校管理育人实践探索
第八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育人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高校服务育人的内涵、特征与现实困境
第二节 高校服务育人理念创新
第三节 高校服务育人机制建设
第四节 高校服务育人实践探索
第九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育人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高校资助育人理念创新
第二节 高校资助育人机制建设
第三节 高校资助育人实践探索
第十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组织育人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高校组织育人概述
第二节 高校组织育人理念创新
第三节 高校组织育人机制建设
第四节 高校组织育人载体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创新发展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并在多个场合强调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更加注重以文育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高校培养人的过程就是高校以文化人的过程,就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到高校的文化育人体系之中,从而塑造和培育学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进一步创新和发展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有效提升高校文化育人质量,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推动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是新时代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共同使命和责任担当。 第一节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与目标 文化是人类长期实践的产物,其基本功能是培养或教化人。文化功能实现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文化育人过程。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文化的理解多种多样,因此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也不是单一的,具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人、在文化主客体双向互动中育人、从培养正确价值观念层面育人三重内涵。文化育人的目标也具有层次性,分为培育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础目标。 一、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 最早对文化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在汉语中,文化是指“文治教化,是对人心性的开启与修炼,重点是教化人心”,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国内学者对于“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总体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主要指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类型。按文化的不同形态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按社会历史发展可分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未来文化,按文化的先进性可分为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等等。虽然文化类型各异,但文化内含教育、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将会更加强烈,对文化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入。 高校是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大学教育本质上是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目前学界一般从两个维度理解高校文化育人。一是从高校文化与育人的角度出发,把高校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内容,强调发挥高校物质文化和高校精神文化在培育学生中的积极作用。二是从高校与文化育人的角度出发,把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场域或者文化育人的主体,把学生作为文化育人的客体,文化育人则是高校的一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文化育人的内容不仅包括高校文化,更强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育人作用,使大学生传承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培育革命文化之“魂”,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特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理应成为高校文化育人内容的重中之重。从高校与文化育人的关系角度出发,可以把高校文化育人理解为在高校场域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学生。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把握新时代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利用新的方式方法,创新载体和内容进行以文化人的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就是高校在把握新时代文化育人的新变化、新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人文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方式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 高校文化育人中的“文化”具有三重意蕴:一是将文化作为名词,指以什么样的文化育人,强调的是文化育人的内容;二是将文化作为动词,指以文化人的教化过程,凸显的是文化育人的过程;三是以文化人的指向问题,即文化育人要培育人的哪一方面。因此,理解高校文化育人的丰富内涵,就要准确理解“以什么样的文化育人”“以怎样的过程育人”“育人指向是什么”等问题,即深刻把握高校文化育人的内容、过程和指向。 第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育人。以什么样的文化育人?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用先进的文化育人,则会滋养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化修养,用落后的文化育人,则会阻碍人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成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五千年民族思想的沉淀和积累,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与高校文化育人的目标高度契合。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其包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品格,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意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都是大学生需要培养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气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文化结晶,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这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起了我们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其先进特质,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也是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因此,高校文化育人的第一重基本内涵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学生,使学生从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形塑道德品行,从而不断传承文化基因、提升文化修养。 第二,在文化主客体双向互动中育人。以怎样的过程进行文化育人?如上所述,文化由“文”和“化”两部分组成,既包括承载着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静态文化成果,又包括以文化人这一动态的过程。而以文化人的动态过程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化”人的过程,即用先进文化感化、教化人的过程,突显先进文化的外力作用;二是人向文而“化”的过程,即人在受到先进文化的感染、影响后,主动地内化并践行其中价值观的内容,是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概括地说,文化育人的过程就是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实质是把客观文化转化为主观精神的渐进过程,进而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高校文化育人的过程就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大学生逐渐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转化为个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气质。文化育人过程还需重视发挥文化生活实践的作用,使人们在文化生活实践中真正实现知行统一。若离开文化生活实践,文化育人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真正实现育人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