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

封面

作者:孙可兴 黄岩杰

页数:428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1002158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是“中华传统中文化研究丛书”所列书目。全书起始于《黄帝内经》医理,把中医与西医放置在科学的坐标系上,试图通过对“现代科学”要义的拓深,重建对中医的科学考评;落脚于中医文化精神,以“中和观”作为切入点,把《黄帝内经》置于易儒道的思想体系之下进行概念及理论的互释。对《黄帝内经》生命观、人体观、养生观、医学原则与方法所蕴含的“中和观”及其文化精神进行系统梳理、解构分析,为新时代中西医文化交流沟通提供些许理论参照和思想启迪。

作者简介

  孙可兴,河南巩义人,哲学博士,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著有《之辩:中医思维方法探原》《中医药文化在国外的传播》等。    黄岩杰,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编、参编著作6部。

本书特色

从科学医理到文化精神,会通易儒道,纵横观照,探索中医文化的内在“中和”
本书起始于《黄帝内经》医理,落脚于中医文化精神,既梳理《黄帝内经》内含的中和观,又探索中医文化的易儒道思想会通,为新时代中西医文化交流沟通提供理论参照和思想启迪。
★对医理的论述循序渐进,无基础者也可以从零开始了解中医文化;★巧妙融合易儒道思想和中医精神,另有养生理论,切合生活、平实可读;★引据论点,对《黄帝内经》原文的独到分析和见解多达上百处;★“中华传统中文化研究丛书”之一,可搭配丛书其他书籍,以全面了解中华文化。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医文化精神:主题的选择
一、历史的追问
二、现实的逼迫
第二节 文化诠释的书写形态
一、“纵观视角”的融贯阐释
二、“横看视角”的映射分析

第二章 《黄帝内经》生命观的中和思想
第一节 天人观及其中和思想
一、天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人的概念及其内涵
三、天人合一的中和意蕴
第二节 人体观及其中和思想
一、人体观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形神合一的理论内涵
三、形神合一的中和意蕴
第三节 疾病观及其中和思想
一、疾病观的中和意蕴
二、疾病防治观的中和意蕴
三、医学方法的中和意蕴

第三章 藏象经络理论的中和思想
第一节 脏腑整体观及其中和思想
一、四时五脏阴阳的认识方法
二、脏腑功能及其内在关系
第二节 情志学说及其中和思想
一、情志与脏腑的关系
二、情志学说的中和意蕴
第三节 体质学说及其中和思想
一、体质学说的理论内涵
二、体质学说的中和意蕴

第四章 病因病机理论的中和思想
第一节 病因理论及其中和思想
一、发病观的基本内涵
二、过用思想的理论内涵
三、过用思想的中和意蕴
第二节 病机理论及其中和思想
一、阴阳失调与中和
二、正邪盛衰与中和
三、六气病机与中和
……
第五章 诊法论治理论的中和思想
第六章 养生理论的中和思想
第七章 《黄帝内经》中和思想的医易会通
第八章 《黄帝内经》中和思想的医儒会通
第九章 《黄帝内经》中和思想的医道会通
第十章 《黄帝内经》的中和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节选

  从人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文化必然承载和凝结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于自身生活境遇与道德理想的内在追寻与探索,这种追寻与探索体现的正是文化精神。它从各种现实的、思想的文化载体出发,逐渐凝练、概况和升华出某种具有共同本质的价值指向与精神内涵,成为指导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力与规范,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抑或说,文化精神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①,是对各种文化现象内在本质的一种凝结。  一般认为,西方文化往往从自然、物质和个体出发,其精神核心是强调人对于自然和世界的征服,强调个体的权利与地位,由此发展出重视科学、民主、自由的文化精神体系。中国文化精神则不然,它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人、家庭与社会的统一,更加强调文化的道德伦理等精神层面的属性,更加强调文化对于生命价值的关切与体悟。这一精神内涵也得到了诸多文化学者的认同与发挥。  梁漱溟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提出,西方文化的长处在于“人对物”,中国文化的长处则是“人对人”②,由此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①,而中国文化则“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②。抑或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身的和谐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理性核心之所在。  钱穆将中国文化精神概括为“生命的精神”,认为“文化是传统的、生命的,有个性,像是一个种,在其内里则必然附带有一番精神”③,即是说,文化是植根于民族血脉中的一种力量。  牟宗三致力于“历史之精神发展观”的研究,希望“恢复人类之光明,指出人类之常道”,在对中西方历史与文化精神的比较研究中,发见西方文化“基于科学、民主与偏至的宗教”,其生命力表现在“分解的尽理之精神”;而中国文化生命则-往是“综和的尽理之精神”和“综和的尽气之精神”,表现出“道德主体”与“艺术性主体”的结合,缺乏了西方文化所强调的“知性主体”,如果能够将两种文化生命结合起来,可能是实现“人类之前途,精神之大通”的“内在的有机发展”的途径。④诚然,中西文化的交流沟通,总是既有其基于文化特质的内在一致的“共同性”,也有其基于制度、地域和民族心理的难以逾越的“差异性”。  张岱年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将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要素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关系的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思想体系。⑤这一思想体系更加关注文化的创造性和生命力,更加重视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更加注重文化的人文关怀和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  张岂之从“人文化成”“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的创造与包容特质出发,提出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会通”精神。从历史线索看,易、儒、道、佛各家在经世致用、融会贯通的交流会通中不断传承与发展,成就了一部中国思想与文化的发展史;从地域视角看,中国文化注重本土和域外思想文化的交流沟通,形成了一部始自“古丝绸之路”的源远流长的中外文明交流史;从民族视域看,各民族密切交流,互学互鉴,融合统一,在思想文化会通中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同时,从语言学来看,中国文化的名词术语也有其特点,也反映着互鉴与会通的理论特色。如:“儒学倡导人的自尊、自信、自律、自省等,表现出对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坚信不移。而道家则宣传自正、自化、自定、自胜、自见等,认为事物本来就是如此,人们的认识应当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儒学与道家思想关于‘自’的论述和阐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对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①中国文化的这种“会通”精神,强调包容、互信与统一,这正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420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