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黄帝内经》详解

封面

作者:常学辉

页数:560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576547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解读了《黄帝内经》,结合现代生活习性,精选《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季候、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增强生命活力及防病益健康的内容,详细谈论了病因、病机、体质、精气、藏象、经络与养生的紧密关系。本书以通俗易懂的白话形式,以艺术性的图解方式,使知识性、艺术性融于一体,译文明白严谨,注释详尽准确,让读者轻松把握书中的每一个重点、难点,是每一个追求健康长寿人都不应该忽视的一部宝典,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本书特色

《黄帝内经》阐明了人体生命和宇宙生命相应的规律,以及阴阳调和、四时顺养等养生理论,其中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疗模式和预防模式,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身心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对中国人的健康养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常学辉编著的《黄帝内经详解》详细解读了《黄帝内经》,结合现代生活习性,精选《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季候、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增强生命活力及防病益健康的内容,详细谈论了病因、病机、体质、精气、藏象、经络与养生的紧密关系。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白话形式,以艺术性的图解方式,使知识性、艺术性融于一体,译文明白严谨,注释详尽准确,让读者轻松把握书中的每一个重点、难点,是每一个追求健康长寿人都不应该忽视的一部宝典,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目录

素 问

上古天真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

生气通天论篇

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离合论篇

阴阳别论篇

五脏生成篇

五脏别论篇

脉要精微论篇

玉机真脏论篇

三部九候论篇

经脉别论篇

脏气法时论篇

八正神明论篇

通评虚实论篇

热论篇

刺热篇

疟论篇

刺疟篇

咳论篇

腹中论篇

风论篇

痹论篇

刺要论篇

刺齐论篇

刺禁论篇

针解篇

皮部论篇

气穴论篇

气府论篇

调经论篇

标本病传论篇

五运行大论篇

六微旨大论篇

本病论篇

灵 枢

九针十二原 法天

本输 法地

邪气脏腑病形 法时

官针 法星

本神 法风

终始 法野

经别

经水

经筋

骨度

五十营

营气

脉度

五邪

寒热病

热病

厥病

病本

肠胃

五乱

胀论

五癃津液别

血络论

病传

本脏

禁服

五色

背腧

卫气

论痛

逆顺

五味

贼风

卫气失常

玉版

五禁

动输

五味

行针

上膈

寒热

官能

论疾诊尺

刺节真邪

卫气行

大惑

痈疽

节选

  痹论篇  【导读】  本篇主要论述了多种痹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分类、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要素,是论述痹病的专篇,所以名为“痹论”。痹病,是一种由于邪风侵袭于人体肌肉骨节经络之间,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痹阻不通,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麻木、活动不便的病证。  【原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a,寒气胜者为痛痹b,湿气胜者为着痹c也。  【注释】  a行痹:病名,又称“风痹”,症状为肢节疼痛,游走不定。b痛痹:病名,又称“寒痹”,症状为肢体疼痛较重,得热则缓,遇冷加剧。c着痹:病名,又称“湿痹”。症状为肢体疼痛严重,固定不移,或肌肉麻木不仁。  【译文】  黄帝问:痹病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重的叫着痹。  【原文】  黄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a;以春遇此者为筋痹b;以夏遇此者为脉痹c;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d;以秋遇此者为皮痹e。  【注释】  a骨痹:病名,症状表现为骨痛,身重,四肢沉重难举。b筋痹:病名,症状表现为筋脉拘急,关节疼痛,难以屈伸。c脉痹:病名,症状表现为不规则的发热,肌肤有灼热感,疼痛,皮肤或见红斑。d肌痹:病名,症状表现为肌肉麻木,或酸痛无力、困倦、汗出等。e皮痹:病名,症状表现为皮肤枯槁麻木,微觉痛痒。  【译文】  黄帝问:痹病又可分为五种,都是什么?  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的称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原文】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a。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b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注释】  a内舍:指病邪留居潜藏于内。合,五脏与五体内外相应。b各以其时:指五脏所主的季节,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译文】  黄帝问:痹病的病邪会侵入人的内部而累及五脏六腑,是什么气使它这样的呢?  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病邪要是久留不除,就会侵入它所相应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肾;筋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肝;脉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藏于肺。总之,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三气所造成的。  【原文】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a,暴上气而喘b,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c,脊以代头d;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e,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注释】  a心下鼓:心下鼓动,即心悸。b暴上气而喘:气逆上冲而导致喘息。c尻(kāo)以代踵(zhǒnɡ):只能用臀部着地,不能用脚站立,即能坐不能站立行走。d脊以代头:背曲头俯不能仰,脊骨高耸反过于头。e中气喘争:肠胃之气上迫于肺以致喘息气促。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黄帝内经》详解》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48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