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南帆著
页数:365页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702278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著名学者南帆近年的文学评论与文化评论、对话录共五十余篇,这些文章并非纯粹的学术论文,文字相对活泼生动,有较强的可读性。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一、美学、技术与经济;二、回旋的洪流;三、理论:饱和与缺席;四、地域、传统与活力;五、聚焦与博大。讨论分别涉及:美学与技术和经济发展情况的联系:近年重要作品的评论;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问题;地域与文化传统;学术追求与文学研究的感受。作品中的这些文章均在报刊发表过,有较高的文字质量与学术水平,可以反应当下文化活动与文学创作发展的部分风貌。
作者简介
南帆,著名学者,作家。现居福州。出版学术著作与散文集多种。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与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
目录
美学、技术与经济
当代文化结构:美学、技术与经济 003
主体还是工具?——人工智能与文学艺术 011
梗:新型典故的诞生 016
微信表情包 :夸张与言外之意 022
弹幕文化:即时的狂欢 027
手机时代的艺术生产与消费 032
现实主义的渊源与启示 039
现实主义、理想与历史逻辑 043
长篇小说:人物性格的三个维度 050
“新时期文学”:美学意识、抒情与反讽 058
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 068
人文知识和文学的意义 073
回旋的洪流
痛苦的复活——读王安忆《匿名》 083
回旋的洪流——读阿来《云中记》 088
激越的叙事——读张平《生死守护》 092
悲情与重构——读余华《文城》 102
与美好的事物交臂而过——贾平凹《带灯》座谈会上的发言 107
家族的精神脐带——读刘醒龙《黄冈秘卷》 112
另一代声音——读孙惠芬《寻找张展》 116
曲折的回响——读李彦姝《乡愁的辩证法》 120
悠然的古老循环——读刘亮程《最后的铁匠》 123
内在的突围——读艾伟《镜中》 125
理论:饱和与缺席
理论的饱和与缺席 133
文学研究范式与“问题意识” 137
审美的洞见 142
坚定的审美主义卫士 149
批评的机制 156
文化记忆、历史叙事与文学批评 162
文化研究的拓展 168
知识的轴心 175
文学批评:三种模式的张力 180
文学的视角 184
地域、传统与活力
文化的活力 193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 198
传统与时代精神 202
文学理论:三个问题 207
斑斓多变——福建文学地理描述 212
散文之“趣” 216
文体、视角与重组世界的内在逻辑 224
散文与现代感 231
书法漫谈三题 234
聚焦与博大
文学为我们的时代提供了什么? 245
让理论的光芒照亮文学和生活 259
巨大碰撞的持久回响 272
情感的轨迹 279
仰望与俯察 285
再谈虚构 291
“非虚构写作”:话语规则与效果 296
文学知识、历史与欲望 302
文学可以定义吗?——关于文学概念的通信 308
文化版图与阐释的区域 325
文学、现代性、审美 342
学术写作:聚焦与博大 348
“当代”与动态的理解 357
当代文化结构:美学、技术与经济 003
主体还是工具?——人工智能与文学艺术 011
梗:新型典故的诞生 016
微信表情包 :夸张与言外之意 022
弹幕文化:即时的狂欢 027
手机时代的艺术生产与消费 032
现实主义的渊源与启示 039
现实主义、理想与历史逻辑 043
长篇小说:人物性格的三个维度 050
“新时期文学”:美学意识、抒情与反讽 058
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 068
人文知识和文学的意义 073
回旋的洪流
痛苦的复活——读王安忆《匿名》 083
回旋的洪流——读阿来《云中记》 088
激越的叙事——读张平《生死守护》 092
悲情与重构——读余华《文城》 102
与美好的事物交臂而过——贾平凹《带灯》座谈会上的发言 107
家族的精神脐带——读刘醒龙《黄冈秘卷》 112
另一代声音——读孙惠芬《寻找张展》 116
曲折的回响——读李彦姝《乡愁的辩证法》 120
悠然的古老循环——读刘亮程《最后的铁匠》 123
内在的突围——读艾伟《镜中》 125
理论:饱和与缺席
理论的饱和与缺席 133
文学研究范式与“问题意识” 137
审美的洞见 142
坚定的审美主义卫士 149
批评的机制 156
文化记忆、历史叙事与文学批评 162
文化研究的拓展 168
知识的轴心 175
文学批评:三种模式的张力 180
文学的视角 184
地域、传统与活力
文化的活力 193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 198
传统与时代精神 202
文学理论:三个问题 207
斑斓多变——福建文学地理描述 212
散文之“趣” 216
文体、视角与重组世界的内在逻辑 224
散文与现代感 231
书法漫谈三题 234
聚焦与博大
文学为我们的时代提供了什么? 245
让理论的光芒照亮文学和生活 259
巨大碰撞的持久回响 272
情感的轨迹 279
仰望与俯察 285
再谈虚构 291
“非虚构写作”:话语规则与效果 296
文学知识、历史与欲望 302
文学可以定义吗?——关于文学概念的通信 308
文化版图与阐释的区域 325
文学、现代性、审美 342
学术写作:聚焦与博大 348
“当代”与动态的理解 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