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天委著
页数:182页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0688612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健康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家庭和谐和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定,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针对青少年开展健康与生命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健康与生命教育的科学理论基础、青少年健康状况及健康行为透视、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青少年健康教育与管理探究、青少年生命教育认识与解读、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青少年生命教育课程与环境建设、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实践操作探究等。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许天委,男,1980年01月,硕士研究生,琼台师范学院副教授,曾主持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厅级项目一项;曾参与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编教材一本,参编教材一本。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代表论文1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目录
第一节 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教育学基础
第四节 政治学基础
第五节 社会学基础
第二章 青少年健康状况及健康行为透视
第一节 青少年健康现状分析
第二节 青少年健康标准
第三节 青少年健康行为与干预
第三章 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 青少年的生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 青少年的行为健康教育
第四节 青少年的饮食健康教育
第五节 青少年的运动健康教育
第四章 青少年健康管理探究
第一节 青少年健康管理的认识
第二节 青少年健康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青少年健康管理的实施与策略
第五章 青少年生命教育认识与解读
第一节 生命教育概述
第二节 生命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第四节 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意义
第六章 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 青少年生命意识教育
第二节 青少年生存与死亡教育
第三节 青少年挫折教育
第四节 青少年应对突发事件教育
第七章 青少年生命教育课程与环境建设
第一节 青少年生命教育课程的建设
第二节 青少年生命教育师资的培养
第三节 青少年生命教育环境的构建
第八章 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实践操作探究
第一节 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实践资源
第二节 利用民间民俗资源开展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节选
《高校学术研究论著丛刊(人文社科):青少年健康与生命教育探究》:(二)生存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全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非常惊人。在高校进行生存教育,让学生掌握日常的安全知识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必要常识,能及时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生存追求,在价值多元及众多生存异化的现象中,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危机和摆脱困境的知识和方法,满足个体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需求。在高校开展生存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十分有必要高校生存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既包括日常安全知识,也包括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必要常识。首先,要普及青少年日常安全知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青少年的生活空间也随之扩展,交流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宽。青少年不仅要在校园内学习生活,而且还要走出校园参加众多的社会活动,危及安全的因素也随之不断增多,诸如无序的交通、变质的食品、水电隐患。若是不慎就可能会造成不幸,给家庭造成痛苦,给社会造成负担。进行人身安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人身安全的基本常识,掌握处理各种应急情况的技能,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财产安全意识薄弱、轻信他人、财物保护观念差的现象,更要加强青少年日常安全知识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其次,还要普及青少年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必要常识。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仅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也为学校工作带来了难题。当今全球已经进入了地震的多发时代,因此,地震应对常识是我们在生存教育中必须讲授和让学生模拟体验的内容。此外,台风、雷击、洪水等自然灾害也是我们生存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向学生进行日常安全教育和应对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必要的常识教育,我们还需要教授一些第一的技能技巧。在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生存教育还未被正式纳入教学体系,加之社会民众缺乏生存教育意识,使得人们缺乏防灾意识和自救、救护的能力。现代化社会,人们应该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因为这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国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同时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与理论知识介绍相结合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应该是构成生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教会学生使用灭火器,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肺复苏挤压的基本技巧,等等。因此,青少年生存教育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水、火、电以及自然界中的地震、台风、洪水、雷击以及一些社会性伤害事件如踩踏、抢劫、盗窃等对人的身心造成的伤害,加强防范意识和能力,并且要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三)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高校生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生涯教育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通过课程和多种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培养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使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职业生涯教育旨在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培养他们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形成自我调节和自我引导的能力,目标是让每个学生过上适合自己的美满生活。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萌芽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和黄炎培先生的“生计教育”。虽然起步较早,但因为当时国内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发展非常缓慢,也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职业生涯教育真正引起教育者重视是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在引进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高校中推进职业生涯教育。在大学阶段,许多学生由于选择了不感兴趣的专业而懈怠甚至荒废学业;还有一些年轻人,读了很多年的书,一直在换专业,总也找不到自己喜欢的,甚至有些人参加工作后,还在为寻找自己的兴趣或适合自己的东西而继续摸索、不断跳槽。第一,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由招生就业处设置,主要针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宣传以及就业准备的指导,其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使其掌握转变为职业人的知识与技能。但是这种了结式的就业目标指导,在整个职业生涯教育中处于较低层次。职业生涯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意识、理念及能力,以谋求其长远的职业发展。而这种低层次的职业教育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往往会流于形式,并不能保证大学生未来能够拥有良好的职业理念和职业水平。第二,高校职业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课程讲授为主。以四川省某地方高校为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有16个学时,且教学形式以讲授为主,内容集中于就业政策解读、面试的技能技巧、就业信息发布等,缺乏心理咨询和职业训练,对职业的决策和实践能力培养也相对较少。第三,高校专业人员不足。当前高校负责就业指导教师为两大群体,第一类群体是从事毕业生就业管理的工作人员,还有一类是兼职的高校辅导员。这两类群体的教师都是兼职人员,在繁重的本职工作之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主动开拓就业市场,开展个性化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了时代的紧迫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