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青少年眼健康与体育锻炼/青少年体质健康丛书

封面

作者:林文弢 彭燕群

页数:17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306840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视力健康问题,连续颁布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等文件,为防控青少年视力不良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指引与政策支撑。本书响应国家号召,首先分析了国内外青少年眼健康的基本情况;介绍了眼睛的结构与功能,眼睛的正常生长发育情况与规律;列举了眼健康的评价指标与方法;陈述了眼健康与营养的关系,提供了改善眼健康的营养方法;重点介绍了运动保护眼健康的方法,为青少年眼健康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运动保护眼睛的实用方法。本书为“科学运动综合防控青少年眼视力下降研究团队”的近期研究成果。
本书适合青少年、家长及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社区工作者阅读。

作者简介

林文弢,1957年7月出生,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人,1982年1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现为广州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化学二级教授,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广东省“南粤很好教师特等奖”;为广东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首批教学名师;曾任广州体育学院教务处长、科研处长,现任体医结合研究所所长;运动生物化学广东省重点教学实验室主任;重量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专家,天津体育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台湾地区残障体育运动总会运动营养顾问;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和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体育运动与健康协会会长。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青少年、家长及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本书旨在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大健康背景下,为缓解少年儿童近视率不断上升提供科普指导

目录

目录
丛书序(林文弢)
前言
第一章 运动与青少年眼健康 01
第一节 青少年眼健康现状 03
第二节 运动与青少年眼健康的研究现状 08
第三节 青少年视力低下影响因素 12
第二章 眼生长发育与眼健康 21
第一节 眼的重要性 23
第二节 眼的结构与功能 24
第三节 视力视觉的基本情况 31
第四节 影响眼健康的因素 35
第五节 眼的生长发育 42
第三章 眼保健与营养 47
第一节 眼健康测试与评价 49
第二节 眼健康保健方法 62
第三节 青少年眼健康营养 70
第四节 改善眼健康的营养方法 75
第四章 运动与眼健康 79
第一节 运动与健康促进 81
第二节 运动与眼健康 90
第三节 运动保护眼健康的原则 97
第四节 运动保护眼健康的注意事项 101
第五章 保护眼健康的运动方法 107
第一节 乒乓球运动法 109
第二节 羽毛球运动法 120
第三节 网球运动法 127
第四节 篮球运动法 136
第五节 排球运动法 142
第六节 足球运动法 154
第七节 路跑运动法 164
第八节 定向运动法 168
参考文献 173

节选

第一章 运动与青少年眼健康  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中,眼健康是一项尤为关键的指标参数,近年来的监测数据不容乐观,近视、远视、散光以及其他眼疾病在青少年中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因此,政府各相关部门迫切需要集思广益,发现视力不良的苗头,有针对性地对此进行科学防控。其中,通过体育锻炼的手段预防和控制眼健康不良发展是具有可行性的,也是目前保护青少年眼健康的有效方式。  青少年眼健康问题引起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青少年视力不良也是影响整个国家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青少年视力不良的分布范围较广,青少年视力问题不容乐观。  与盲人群体相比,近视的群体更加庞大。世界卫生组织 2017年的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 6亿,预计到 2020年近视患病人口将超过 7 亿。在近视人群中,青少年是“重灾区”,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近视人数逐年增加。中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 7 成,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 40%。近视不仅是我国高发疾病,也是全球高发疾病,在西方国家的低视力眼病中排第三。世界各地的发病趋势均偏向于低龄化以及日益严重化的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有 50万儿童成为盲人。在发展中国家,有 60%—80%的盲童在 1— 2岁时致盲,这对其日后的受教育、社会交往和经济独立产生巨大影响。  威胁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性眼病、眼外伤、屈光不正等。其中,遗传性眼病约有 400多种,在婴儿出生或青少年时期发病。对于此类疾病,预防重于治疗。此外,眼外伤的致盲率居前三位,并位于眼病所致眼球摘除率的首位。特别是儿童眼外伤,因其眼部组织结构脆弱,对各种损伤产生的反应强烈,目前已成为影响儿童视力的首要原因。  眼健康问题除了影响个人的健康和发展外,还会给社会经济成本带来不小的负担。  一、国内现状  中国的近视人群比例高,其中,中国青少年近视眼患病率超过半数,居世界首位,已经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 2005年、2010年以及 2014年的全国学生视力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视力低下问题日益严峻,视力不良问题愈发严重,已成为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小学生的近视患病率为 40.89%,初中生的近视患病率为 67.33%,高中生的近视患病率为 79.20%,大学生的近视患病率为 84.72% ,与 2005年测试结果相比,每阶段分别增长了 9.22、9.26、3.18、2.04个百分点。在低年龄组中,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增长(图 1-1)。同时,葛坚和王宁利的研究发现,我国 7—18岁青少年视力不良检出率为 57.30%,近视检出率为 55.05%,远视检出率为 0.57%,其他眼病检出率为 1.69%,相比 2005年有明显增长,有年轻化趋势。董彦会等在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结果显示,各学段学生近视患病率继续上升: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近视患病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 86.36%。2014年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近视率比 2010年有明显增加。  图 1-1 2005年、2010年和 2014年全国学生近视患病率数据比较资料来源:褚仁远 . 2014. 儿童近视眼防控要点 .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9):76-77.  我国在亚洲国家近视患病率排第一。 2018 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小学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是 36.5%和65.3%。部分区域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在视力不良检出率方面,四年级学生超过 60%,八年级学生超过 80%。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 53.6%,其中 6岁儿童为 14.5%,小学生为 36.0%,初中生为 71.6%,高中生为 81.0%;全国有 15个省级行政区的近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 24个省级行政区近视率超 50%。  黄学林等在广东省四市学龄前儿童近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四市学龄前儿童近视患病率分别为佛山 1.97%、新会1.72%、阳江 1.69%、惠州 1.71%。这说明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问题普遍存在。杨汴生等对河南省 60 398名 7—22岁的学生进行视力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总体视力不良检出率为 53.48%,大学生为 87.18%,高中生为 77.63%,初中生为 62.40%,小学生为 33.64%,也说明了随着文化程度的上升,近视患病率逐渐增高。王路等于 2011—2016年对北京市全体中小学生进行了视力调查,结果显示,近视患病率依次为 63.0%,62.1%,62.9%,60.7%,59.2%和 58.6%,六年间近视患病率总体有所降低,但仍不乐观。曾霞等对中国南(广东)北(辽宁)两个省份中小学生视力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广东与辽宁的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 69.0%和 50.1%,广东省更为严重。陶易等于 2018年对连云港青少年进行近视检查发现,其近视患病率为59.04%,其中,高度近视占 9.46%,中度近视占 34.36%,低度近视占 56.18%;女生患近视眼程度比男生高 8.16个百分点。陈文诗等的研究发现,澳门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 60.4%,也以轻度近视为主,女生近视率高于同年龄段的男生,近视度数和近视患病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的近视问题堪忧,视力不良问题极其严峻。防控青少年视力低下工作,不仅需要引起中央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也需要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以及青少年个人等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才能共同呵护青少年的眼睛。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视力健康问题,在全国多次会议中明确并重点指明各部门防控青少年近视工作方向。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八部门制定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批准于 2018年 8月 30日开始执行。为了进一步推动落实此方案的执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 2019年 10月 15日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为防控青少年视力不良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指引与理论支撑。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青少年眼健康与体育锻炼/青少年体质健康丛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66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