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忍经(精编本)

封面

作者:(元)吴亮//许名奎

页数:278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537830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将《忍经》与《劝忍百箴》二者合一,并在《忍经》的译文后加入了有针对性的事理点评,在《劝忍百箴》后加入了经典的古代事例,辑成一部展现古代圣贤处世哲学的智慧锦囊,帮助世人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作者简介

吴亮 字明卿,号蟾心,元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于经术、吏事。一生不慕荣利,恬淡自守,著有《忍经》。 许名奎 号梓碧山人,元代四明人。博学多才,注重修身养性,其生平无所稽,有《劝忍百箴》传世。

本书特色

国学大书院 全新升级软精装锁线装订精编本! 上百条处世箴言,发人深省;针对性精妙点评,与时俱进,轻松掌握为人处世的隐忍之道!

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一种修养,一种良好立足于世的第一智慧。
1.内容丰富,汇集了以往历代名人有关隐忍的行为故事和言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能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体味“忍”的内涵。
2.针对性的事理点评,经典的古代事例,轻松学习为人处世的隐忍之道,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3.全书双色印刷,特别采用圆脊锁线装帧,内文选用轻型纸,更环保、护眼,更易平摊,方便阅读。

目录

忍经

原序/ 12

细过掩匿/ 16

醉饱之过,不过吐呕/ 16

圯上取履/ 17

出胯下/ 18

尿寒灰/ 19

诬金/ 20

诬裤/ 21

羹污朝衣/ 22

认马/ 23

鸡肋不足以当尊拳/ 24

唾面自干/ 25

五世同居/ 26

九世同居/ 27

置怨结欢/ 27

鞍坏不加罪/ 28

万事之中,忍字为上/ 29

盘碎,色不少吝/ 30

不忍按/ 31

逊以自免/ 32

盛德所容/ 33

含垢匿瑕/ 34

未尝见喜怒/ 35

语侵不恨/ 36

释盗遗布/ 37

愍寒架桥/ 38

射牛无怪/ 38

代钱不言/ 39

认猪不争/ 40

鼓琴不问/ 41

唯得忠恕/ 42

益见忠直/ 43

酒流满路/ 44

不形于言/ 45

未尝峻折/ 46

非毁反己/ 47

辞和气平/ 48

委曲弥缝/ 48

诋短逊谢/ 49

直为受之/ 51

服公有量/ 51

宽大有量/ 53

呵辱自隐/ 54

容物不校/ 55

德量过人/ 56

众服公量/ 57

还居不追直/ 58

持烛燃鬓/ 59

物成毁有时数/ 60

骂如不闻/ 61

佯为不闻/ 62

骂殊自若/ 62

为同列斥/ 63

不发人过/ 64

器量过人/ 66

动心忍性/ 67

受之未尝行色/ 68

与物无竞/ 69

忤逆不怒/ 70

潜卷授之/ 70

俾之自新/ 71

未尝按黜一吏/ 72

小过不怿/ 73

拔藩益地/ 74

兄弟讼田,至于失败/ 75

将愤忍过片时,心便清凉/ 76

愤争损身,愤亦损财/ 77

十一世未尝讼人于官/ 78

无疾言剧色/ 79

子孙数世同居/ 80

愿得金带/ 81

恕可成德/ 82

公诚有德/ 83

所持一心/ 84

人服雅量/ 85

终不自明/ 86

逾年后杖/ 87

终不自辩/ 88

自择所安/ 88

称为善士/ 90

得金不认/ 91

一言齑粉/ 92

无入不自得/ 93

不若无愧而死/ 94

未尝含怒/ 95

谢罪敦睦/ 96

处家贵宽容/ 103

忧患当明理顺受/ 104

同居相处贵宽/ 105

亲戚不可失欢/ 105

待卑仆当宽恕/ 106

事贵能忍耐/ 107

王龙舒劝诫/ 108

劝忍百箴

原序/ 114

言之忍第一/ 115

气之忍第二/ 116

色之忍第三/ 118

酒之忍第四/ 119

声之忍第五/ 121

食之忍第六/ 123

乐之忍第七/ 124

权之忍第八/ 126

势之忍第九/ 128

贫之忍第十/ 129

富之忍第十一/ 131

贱之忍第十二/ 132

贵之忍第十三/ 134

宠之忍第十四/ 135

辱之忍第十五/ 137

安之忍第十六/ 139

危之忍第十七/ 141

忠之忍第十八/ 143

孝之忍第十九/ 144

仁之忍第二十/ 146

义之忍第二十一/ 147

礼之忍第二十二/ 149

智之忍第二十三/ 150

信之忍第二十四/ 152

喜之忍第二十五/ 153

怒之忍第二十六/ 154

疾之忍第二十七/ 156

变之忍第二十八/ 157

侮之忍第二十九/ 159

谤之忍第三十/ 160

誉之忍第三十一/ 162

谄之忍第三十二/ 164

笑之忍第三十三/ 165

妒之忍第三十四/ 167

忽之忍第三十五/ 168

忤之忍第三十六/ 169

仇之忍第三十七/ 171

争之忍第三十八/ 172

欺之忍第三十九/ 174

淫之忍第四十/ 176

惧之忍第四十一/ 178

好之忍第四十二/ 179

恶之忍第四十三/ 181

劳之忍第四十四/ 182

苦之忍第四十五/ 184

俭之忍第四十六/ 186

贪之忍第四十七/ 187

躁之忍第四十八/ 189

虐之忍第四十九/ 191

骄之忍第五十/ 192

矜之忍第五十一/ 194

侈之忍第五十二/ 196

勇之忍第五十三/ 198

直之忍第五十四/ 199

急之忍第五十五/ 201

死之忍第五十六/ 202

生之忍第五十七/ 205

满之忍第五十八/ 207

快之忍第五十九/ 209

取之忍第六十/ 210

与之忍第六十一/ 212

乞之忍第六十二/ 214

求之忍第六十三/ 216

失之忍第六十四/ 218

利害之忍第六十五/ 220

顽之忍第六十六/ 221

不平之忍第六十七/ 223

不满之忍第六十八/ 225

听谗之忍第六十九/ 226

无益之忍第七十/ 228

苛察之忍第七十一/ 230

屠杀之忍第七十二/ 231

祸福之忍第七十三/ 233

苟禄之忍第七十四/ 235

躁进之忍第七十五/ 236

特立之忍第七十六/ 238

勇退之忍第七十七/ 239

挫折之忍第七十八/ 241

不遇之忍第七十九/ 243

才技之忍第八十/ 244

小节之忍第八十一/ 246

随时之忍第八十二/ 248

背义之忍第八十三/ 249

事君之忍第八十四/ 251

事师之忍第八十五/ 252

同寅之忍第八十六/ 254

为士之忍第八十七/ 255

为农之忍第八十八/ 256

为工之忍第八十九/ 258

为商之忍第九十/ 259

父子之忍第九十一/ 261

兄弟之忍第九十二/ 263

夫妇之忍第九十三/ 265

宾主之忍第九十四/ 266

奴婢之忍第九十五/ 269

交友之忍第九十六/ 270

年少之忍第九十七/ 272

将帅之忍第九十八/ 273

宰相之忍第九十九/ 275

好学之忍第一百/ 276

节选

细过掩匿 ※ 原文 曹参为国相,舍后园近吏舍。日夜饮呼,吏患之,引参游园,幸国相召,按之。乃反,独帐坐饮,亦歌呼相应。见人细过,则掩匿盖覆。 ※ 译文 曹参担任宰相时,他家后园与一些官吏的官邸距离很近。官吏们日夜饮酒高呼,所以很担心曹参会恼怒,于是带着曹参去后园游玩,以试探曹参的态度。恰好此时朝廷有事召见曹参,所以没有试探成。曹参从朝廷归来后,独自坐在帐中饮酒、唱歌,与后园的官吏们遥相呼应。曹参看见别人有小的过错,就为他掩饰。 ※ 评析 曹参身为宰相,有容人之量。后园的官吏们日夜饮酒高呼,即使对他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怪罪于别人,反而自己也坐在帐中饮酒、唱歌,以此来为别人掩饰过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人的所作所为经常会与我们自己所想象和预期的情况发生冲突。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容忍彼此的差异,而不是过于斤斤计较,这样才能使彼此和睦相处,维持双方之间的良好关系。过于苛求别人的过错,势必会使自己变成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我们从小就在不断地接受与人为善的教育,并对外部世界抱有美好的幻想和想象。但是,我们经常会高估现实世界的情形,遇到令人失望的情况便常常陷入悲观绝望的状态,失去了斗志和前进的动力,或是开始苛责令自己感到不满的一切。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事情。 醉饱之过,不过吐呕 ※ 原文 丙吉为相,驭史频罪,西曹罪之。吉曰:“以醉饱之过斥人,欲令安归乎?不过吐呕丞相车茵。”西曹第忍之。 ※ 译文 丙吉担任宰相的时候,他的车夫经常喝醉酒,于是西曹就要惩罚车夫。丙吉说:“仅仅因为喝醉酒就要斥责人,你想让人怎样待下去呢?只不过是喝醉后呕吐,弄脏了丞相车子里的坐垫而已。”西曹忍住不再说了。 ※ 评析 身为宰相,丙吉具有容人的雅量。他不因车夫醉酒弄脏车子里的坐垫而生气。而且,当西曹要惩罚车夫的时候,他还为车夫开脱罪责,劝阻西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广博浩瀚,是因为接纳了百川。同样,一个人唯有学会宽容,容纳他人的优点和缺点,才会变得心胸开阔,才能成为那位“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气量狭小的人往往对别人的一言一行都斤斤计较,为一些细小的意见和得失而感到烦恼不堪,耿耿于怀,不能自解。这样的人,只专注于一些琐碎的细节,而不把注意力放在更加宏伟远大的目标上,怎么能成就大的事业呢?襟怀宽广的人是不会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忍经(精编本)》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8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