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定性研究方法(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封面

作者:陆益龙

页数:26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3003083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和阐释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性方法。内容包括定性研究方法论、定性研究的主要范式、定性研究的设计方法、定性资料的收集方法、定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定性研究的理论构建方法、应用定性研究方法等。全书本着“找回定性方法”的宗旨,既注重定性研究方法的学理解析,也强调与定量研究方法的逻辑比较,并观照定性方法的实际应用。

作者简介

陆益龙,1966年生,安徽枞阳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两度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六届和第八届),两部著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农村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户籍制度研究、水资源与社会研究等。出版《纠纷风险防范与和谐社会建设》《后乡土中国》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定性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
第三节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四节 定性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第五节 定性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第二章 定性研究的范式和理论
第一节 范式及其意义
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基本范式
第三节 定性研究的理论传统
第四节 定性研究的理论建构

第三章 定性研究的设计
第一节 定性研究设计及其意义
第二节 定性研究设计的类型及内容
第三节 定性研究设计中的分析单位
第四节 个案研究方案的设计
第五节 定性研究逻辑框架的设计
第六节 研究课题的设计与论证

第四章 田野工作及民族志方法
第一节 田野工作概述
第二节 民族志与参与观察法
第三节 深度访谈法
第四节 文献法
第五节 网络田野与微信民族志

第五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和编码
第一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第二节 定性资料的编码
第三节 扎根理论与编码

第六章 分类法与详析模式
第一节 分类法的逻辑基础
第二节 分类的步骤
第三节 详析模式
第四节 定性研究中的分类和详析

第七章 内容分析法
第一节 内容分析
第二节 叙述分析
第三节 文本分析

第八章 比较分析法
第一节 比较分析法概述
第二节 历史比较分析
第三节 组型比较分析

第九章 定性研究中的解释
第一节 民族志式解释
第二节 深描与解释
第三节 功能解释
第四节 批判性解释

第十章 应用定性研究方法
第一节 行动研究
第二节 评估研究
第三节 风险评估法
第四节 焦点小组座谈法
第五节 利益相关者分析法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章节:

节选

找回定性方法(自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谚语所表达的哲理是:给人一种实物,不如教会他们一种方法。传授定性研究之方法正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如今,定性研究之方法五花八门,非常发达。其实,本书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发明和创造那些先进的、发达的方法,而是要和大家一起,找回我们研究人文历史与社会科学的传统方法——定性方法。方法的研究需要以经验为基础,没有研究经验的积累,可能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但是,仅仅靠经验又不能构成方法之研究。如果没有对方法的系统探讨和研究,就难以形成系统的科学研究。马克斯·韦伯尖锐地指出:“在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史学,却不曾有过修昔底德的方法;在印度,固然有马基雅弗利的前驱,但所有的印度政治思想都缺乏一种可与亚里士多德的方法相比拟的系统的方法。”由此可见,如果只有丰富的思想,而无系统的方法,那么丰富的思想只能停留在分散的知识中而不会形成系统的科学。对于研究者来说,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不仅要运用方法,而且更需要有方法意识。因为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规则和理论构建的模式。我们没有理由像法伊尔阿本德那样“反对方法”。虽然科学研究之方法不是具体的、全能的工具,掌握了它并不等于学会了研究,但方法训练和方法意识是引导我们走向规范、系统研究的重要路径。然而,方法是相对于研究行动乃至行动主体而言的,方法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来说,肯定是不一样的。在自然科学研究中通行的实验法和定量研究法,并不一定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也适合。正如李凯尔特所认为的那样,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两种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应该有本质的区别。所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范式应该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类方法集合的并集。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虽然研究方法在各学科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但也有着诸多共通之处,最为显著的共同点就是:定性研究是它们传统且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以其语言性、理解性、参与性以及互动性等特征,为人们揭示观念的、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结构,帮助人们去理解其中的意义。因为人文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课题离不开人。无论什么课题,都会涉及人和人的行动后果。对人的研究和认识,显然不同于物。人,不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者,都是有主体性的,都会在具体实践中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所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几乎不可能把人绝对地对象化、客观化。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逻辑,即实证主义的实验逻辑,把研究对象绝对对象化,非但不可能,反而会使得科学研究背离社会伦理,出现科学研究的“异化”现象,也就是由人开展的科学研究,却把人自己绝对地物化和对象化了。这一问题在一些与人关系较近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已逐步显现出来,如生命科学中的“克隆人”研究,无疑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挑战。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定性研究方法(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8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