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家亮 郭星华
页数:35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02974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法社会学教程》是国内本由社会学学者编写的法律社会学教科书,主要内容分为三编:
编理论脉络与研究方法。法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概念体系和理论脉络,也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本编主要从学术史的角度介绍了法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视角、研究方法和理论发展史。
第二编法律运行与社会秩序。主要从法律的运作实践来探讨法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秩序形成过程中,影响法律运行的因素有很多,本书选取了对于我国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若干个重要因素来综合探讨法律运行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第三编社会转型与法治建设。主要研究社会转型时期在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本土性、现实性问题。通过对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试图从不同侧面揭示社会转型与法治建设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作者简介
黄家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基层社会治理。代表作有《法律在基层法院中的实践逻辑》《新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秩序重建:以华北米村为例》《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上城模式”实地调查研究》等。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教学科研奖励。郭星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农民工问题。主要代表作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中的纠纷解决》《漂泊与寻根::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现代法治建设与传统文化变迁》等。出版译著《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诉讼的话语》、《法社会学讲义》等。曾获第三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等教学科研奖励和荣誉。
目录
理论脉络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法社会学是什么
第二节 法社会学的基本视角
第二章 经典法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萨维尼:作为“民族精神”的法律
第二节 埃利希:“活的法律”
第三节 涂尔干:法律与社会团结
第四节 韦伯:现代法律的理性化
第五节 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法律与秩序
第六节 霍贝尔:原始人的法
第七节 庞德:社会学法学
第三章 现代法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西方现代法社会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 现实主义法学运动
第三节 法律与发展研究运动
第四节 伯克利学派
第五节 批判法律研究运动
第四章 当代法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欧洲当代法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美国当代法社会学理论
第三节 日本当代法社会学理论
第五章 中国法社会学的发展
第一节 我国法社会学的传播和初兴
第二节 我国法社会学的复苏和勃兴
第六章 法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定性研究
第二节 定量研究
第三节 定性定量研究
第二编
法律运行与社会秩序
第七章 法律的合法性
第一节 合法性概述
第二节 法律的合法性
第三节 中国的法律合法性
第八章 法律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控制
第二节 法与社会控制
第三节 对越轨、犯罪行为的社会控制
第九章 法律与现代化
第一节 现代化与法律现代化概述
第二节 法律移植与法律现代化
第三节 法律现代性悖论
第四节 转型期我国法律的现代性与地方性
第十章 法律的实践逻辑与运行效果
第一节 法律的形式逻辑与实践逻辑
第二节 法律实效的概念与分类
第三节 法律实效的影响因素
第十一章 法律运行的组织结构与法律职业
第一节 法律运行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 法律职业
第十二章 国家法与民间法
第一节 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界分
第二节 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
第三节 国家法、民间法的冲突与秩序重建
第三编
社会转型与法治建设
第十三章 社会转型与诉讼文化
第一节 诉讼文化及其分析框架
第二节 传统社会“抑讼”的诉讼文化
第三节 当代社会“励讼”的诉讼文化
第四节 转型中的诉讼文化:从“抑讼”到“励讼”
第十四章 社会转型与法律意识
第一节 从法制到法治:转型中国的法律意识
第二节 法律意识与法律实践
第三节 法律意识与法治建设
第十五章 社会转型与纠纷解决
第一节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第二节 纠纷解决的过程分析
第三节 当代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转型
第十六章 社会转型与犯罪治理
第一节 当代中国犯罪问题现状
第二节 转型期暴力犯罪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社区警务与犯罪防控
附 录 法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节选
第三版前言《法社会学教程》第三版与大家见面了。这距离第二版正式出版已有六年,距离第一版正式出版已有十年。自问世以来,本教材得到了广大法社会学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厚爱,被不少单位列为相关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获得了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等荣誉,并被列为中国人民大学“十三五”规划教材,这既是我们的荣幸,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在过去几年中,我国法治建设实践和法社会学的学术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被作为治国理政的总体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并明确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的法律规范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等均得到了不断完善,有“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就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但如何真正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目标,依然是当前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大命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国家大力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法社会学以其独立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的发展。在这里,有两件事值得提一提。一是由国务院立项、中宣部牵头组织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编纂工作于2015年正式启动,在这一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法社会学作为应用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被纳入了社会学卷,本人有幸主持了这一部分72个词条的编撰工作。这标志着我国法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法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是2019年,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成功实现了新老交替,一批70后、80后青年学者成为该学术共同体的骨干力量,一批90后成为该学术共同体的新生力量。这标志着我国法社会学的研究队伍正在不断壮大、核心力量正在迅速成长,作为学会的开创者,我感到十分欣慰。正是为了及时反映我国法治建设的最新实践和国内外法社会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我们接受出版社的邀请,再次对本教材进行修订。本版教材仍然延续了前两版的基本特色和架构,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修订:第一,优化了篇章结构。基于完善法社会学知识体系的考虑,我们删去了原来的第九章“法律的社会化”,增加了现在的第十一章“法律运行的组织结构与法律职业”。此外,还增加了第十六章第三节“社区警务与犯罪防控”。第二,完善了各章内容。借本次修订机会,我们对各章节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或补充了新的材料、文献,或吸纳了新的研究成果,或订正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其中,修订幅度较大的有:第五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的部分内容是经过重写的;第六章增加了大数据等新的研究方法在法律社会学中的应用,并对整章的论述进行了系统调整;第十六章除了增加第三节之外,还补充了关于中国犯罪问题最新情况的介绍和分析;附录中增加了本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三,进一步精简了已有论述。为了方便教学,本次改版的一个基本原则仍然是尽量保持总体篇幅的稳定,这就需要对现有论述进行精简。尽管如此,读者仍可以看到本版在篇幅上相对于上一版有一定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多个章节的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参加此次修订工作的人员及分工,与上一版相比也有一些变化。依照惯例,为保证教材的前沿性,暂时离开学术研究领域的上一版作者原则上不再参加本次修订工作,但相关章节的修订工作仍建立在既有的文本和研究工作之上,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同时,也纳入了个别新的作者。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次修订过程中,从方案制定到组织实施、到最后统稿,我都放心地交给黄家亮去做,我只是大致翻了翻,觉得不错,我也坚决主张由他来做这一版的第一主编。进入60岁之后,我更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铺路搭桥、培养年轻人。我很高兴地看到,学术团队中以黄家亮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学者正在迅速成长,我相信他们能够在法社会学本土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