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熊晓轶
页数:178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92993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与经典案例分析》首章为课程思政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分别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这三方面的内容;《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与经典案例分析》第二章为课程思政的深层次解读,主要介绍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内容解读及课程思政的基础;《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与经典案例分析》第三章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主要介绍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比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和思政课程协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与经典案例分析》第四章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主要介绍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程思政教学管理和课程思政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与经典案例分析》第五章为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分析和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与经典案例分析》第六章为课程思政案例分析,主要介绍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教学、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和药理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
目录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思政课程
第三节 “课程思政”概述
第二章 “课程思政”的深层次解读
第一节 “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
第二节 “课程思政”内容解读
第三节 “课程思政”的基础
第三章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
第一节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比较
第二节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
第三节 思政课程协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第四章 “课程思政”课堂教学
第一节 “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节 “课程思政”教学管理
第三节 “课程思政”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
第五章 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
第一节 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分析
第二节 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
第六章 “课程思政”案例分析
第一节 厚植家国情怀,建立文化自信——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例
第二节 强身健体,铸魂育人——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为例
第三节 见微知著,融盐于汤——以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为例
第四节 健康中国,立德树人——以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为例
参考文献
节选
《新时期课程思政建设与经典案例分析》: 二、思政课程协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理念 (一)共情:强化价值引领 价值引领有着强大感召和激励作用,科技创新、全球化互动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状态和交往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是当前应对多元思潮冲击的“强心剂”,是维护我国一元意识形态的“稳定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建共享下,我国越来越多的公民自觉地建立起强大的“中国信念”,培植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个群体内部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吸引力,可以强化主体的角色意识,明确责任边界,增强群体凝聚力和自信心。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微生物学不同,其实质是在观念、思想、精神层面对公民进行影响、改造的哲学社会科学,是知识内化与行为外化的双重同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更要充分认识到价值引领的重要性。高校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的创建,首先需要明确体系中主体要遵循的共同的价值原则和导向,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贯穿所有环节的“红线”,牢牢把控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向,抓住学生与教师这两个主体,在“共情”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打通各主体间的情感通道,激活其主体育人力量“心往一处想”的同时,确保最终形成的思政育人体系合乎规范,向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迈进。 (二)共建:挖掘资源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不是由单独存在的几个点所构成的,它不仅仅是高校或者专职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专属任务,或是只局限在课堂之内的工作,而是一个由多因素教育资源联动参与其中产生作用的有机系统。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告诉我们在认识、处理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要以整体、全面、立体的眼光代替线性思维,要注意事物的各个方面,遵循其层次性,分析层次数量、顺序对整体功能的约束限制。在高校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的开展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力的每个子系统的育人功能,务必要深入各个角度来对思政育人资源进行评估整理,拓宽思政教育渠道和方式,尽可能地做到在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资源选择空间,在提供创新教育平台和手段的同时,无死角、无断层地提高育人资源的价值功能,在“共建”中增强推动实际效能最大化,强化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可操作性。 (三)共进:坚持协同联动 在各要素单独孤立存在时,拥有其特殊意义内涵的“质”,但因为某种联系与其他部分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时,其个体的“质”就会转变为大于原质的新质。体系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价值性的本质要求。在价值诉求明确、导向一致的情况下,高校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的优化必须厘清各子系统之间的工作机理和内在联系,实现各部门、各机构间的资源共享互通、信息交流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校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的整体功能,将高校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健康持久地运行下去。因此,不仅要在顶层设计中,通过规划、分工构建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也要统一领导,降低各育人资源之间的重合性,减少内部消耗。在人力、物力合理分配上,要从制度建设、学科支撑、教师队伍建设中完善保障机制,促进各育人资源同频共振、纵向延伸。而且,最关键的是在强化内生动力建设上,要从动机激励、过程监督、结果评价体系中加强高校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的反馈调节机制,提升体系内驱力,不断推动体系实现更新升级。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各机构、要素由条块分割在协同联动中走向一体化建设,促进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三、思政课程协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价值导向 立德树人是我党对我国教育现状进行宏观把控,总体关切后提出的方针战略。在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明确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培植于育人主体的自觉意识中,凝聚共识与力量。坚定以立德为根本,立大德、立公德、立私德;以树人为核心,培养有实践能力的、有世界眼光的、有实践能力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高校思政工作真正纵成一条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