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我的学校观——走向学习中心 珍藏版

封面

作者:朱永新 著

页数:228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407986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我的学校观——走向学习中心 珍藏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中,朱永新教授阐述了学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未来学习中心的框架,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教育手段的改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新变革,考试与评价的新走向,家校社合作共育的新格局等十个方面的内容,描绘出一个未来的学习共同体,以及未来教育的蓝图。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将让弹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使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作者简介

朱永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16卷)等,著作被译为英、法、日、韩、俄、蒙、阿拉伯语等28种文字。主编有“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新世纪教育文库”“新教育文库”等30余种图书。先后多次主持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
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教育十大风云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先后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教育发展奖”等奖项。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多年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给未来教育画的一幅宏伟蓝图。未来的教育将致力于让所有的人在学习中心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在他的构想中,学习时间会进一步弹性化,学习内容会进一步定制化,学生和教师都会过上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一本能让人深受启迪的教育书。
珍藏本装帧精美,简洁大气,值得收藏。

目录

第一章  未来已来
        ——学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001 / 一、学校的发展历程
004 / 二、变革学校的诸种努力
008 / 三、未来学校的模样
第二章  走向学习共同体
        ——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架
011 / 一、未来学习中心设计的原则
016 / 二、未来学习中心的基本构架
026 / 三、正在创造和探索的未来学习中心雏形
第三章  我的学习我做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039 / 一、学力就是创造力
042 / 二、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
043 / 三、基于合作探究的混龄学习
045 / 四、以学定教的个性化学习
第四章  能者为师
        ——适应“人机共教”的新时代
051 / 一、智能机器人教师正在走来
055 / 二、教师如何不被淘汰
056 / 三、回归能者为师的时代
第五章  从文凭至上到课程为王
        ——学习内容定制化与个性化
060 / 一、课程为王: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
063 / 二、为生命而存在的课程
092 / 三、多学科整合的项目学习——未来课程的新形态
104 / 四、未来的图书与未来的阅读
第六章  学习就像玩游戏?
        ——新技术革命改变教育手段
111 /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
115 / 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精准学习
120 / 三、游戏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快乐
第七章  政府如何治理学校?
        ——教育管理方式的新变革
125 / 一、科学决策:让教育政策经得起历史检验
129 / 二、推进公平: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
132 / 三、简政放权:激发地方与民间教育活力
141 / 四、依法治教:让教育行驶在法制轨道
第八章  从鉴别走向诊断
        ——考试与评价的新走向
145 / 一、考试与评价改革迫在眉睫
148 / 二、第三方评价与未来学习中心
150 / 三、考试与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
153 / 四、学分银行与未来学习中心
第九章  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校社合作共育的新格局
157 / 一、学校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
161 / 二、未来社会的家校杜合作共育
163 / 三、未来学习中心父母的角色
169 / 四、教育者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
174 / 五、未来如何做父母?
第十章  教育的变与不变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184 / 一、在变化中寻求“以不变应万变”
185 / 二、追寻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
190 / 三、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194 / 参考文献
204 / 主题索引
209 / 后 记
211 / “朱永新教育作品”后记

赞助用户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我的学校观——走向学习中心 珍藏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