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卢福营
页数:31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203988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以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社会结构性变迁,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国家治理政策调整,以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等等,重构了中国基层治理的条件,需要且可能建构“一体三类多态”的基层治理格局。“一体”,是指中国基层基本治理的统一化。 “三类”,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差异,将中国基层社会分为城镇、乡村、特殊社会区(与传统城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中村是其典型代表)三种样态,分别选择各具特色的三类治理模式,实行分类指导。“多态”,是指从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单元的多样性、差异性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探索多样化的具体治理形态。本书以治理条件与治理形式关系范式,分析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条件的变化与重构,在此基础上集中研究以“一体三类多态”为目标模式的中国基层治理格局重构。
作者简介
卢福营,1962年生,浙江嵊州人。杭州师范大学后陈经验与地方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家庭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行政管理硕士点负责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地方政府与基层洽理、乡村社会变迁与乡村治理等,主持国际合作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出版专著10多部、主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获省部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
目录
一 基层治理:一个历时性的发展过程
二 空间格局:基层治理研究的重要向度
三 条件与方式:基层治理格局研究的视角选择
上篇 总体分析
第一章 中国基层治理格局的历史变迁
一 中国基层治理格局的演变过程
二 基层治理格局变迁的影响因素
三 中国基层治理格局变迁的启示
第二章 中国基层治理的条件变化与格局重组
一 中国基层治理条件的新变化
二 传统二元治理格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三 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格局重组:一体三类多态
第三章 基层基本治理一体化
一 基本治理原则的统一化
二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 基本公民权利的平等化
第四章 农村基层治理条件变化与制度创新
一 国家农村政策的时代性调整
二 农村经济社会的结构性变迁
三 现代科学技术的功能性输入
四 当前农村基层治理的地方探索
五 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城镇基层治理条件变化与制度创新
一 城镇基层治理条件的重要变化
二 当前城镇基层治理的地方探索
三 新时代城镇基层治理的创新趋势
第六章 特殊社会区的兴起与第三类治理
一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新兴的特殊社会区
二 特殊社会区的独特治理条件
三 特殊社会区治理中的传统体制“失灵”
四 融合型治理:超越城乡的第三类治理
第七章 建构“一体三类多态”新格局的策略
一 引领基层治理格局重组的理念塑造
二 型构基层治理新格局的制度建设
三 推动基层治理新格局建构的重点行动
……
下篇 个案研究
后记
节选
《中国基层治理新格局(一体三类多态)》: (三)基层治理格局的重构与转换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转换,我国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继超越生存型社会的临界值,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民众的基本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资源短缺引发的严峻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挑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是在这一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党和国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政策。诸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融合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等。加之,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工具等为代表的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上述因素共同建构了基层治理的新条件,重构了基层治理环境,进而引发和促进了中国基层治理格局的调整与重构。突出地表现在: 1.初步建构了一体化的基本治理制度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党和国家逐渐实现了发展思路和基层治理理念的调整与转换,在承认城乡社会差异的同时,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开始在基层治理制度设计中兼顾城乡公平和统一安排,积极探索城乡基层社会的基本治理一体化制度与方式。 2005年8月,民政部提出了建立城乡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治理目标。开始将社区概念由原来的单纯指代城市社区拓展到了农村社区,进行城乡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一体化部署。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强调继续深入推进城乡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救助、社区文教体育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等社区治理内容。2006年底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共建共享”原则,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它强调的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条件的均等和保障,主要是指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基础性服务、公共安全性服务等方面公共服务的大致均等。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将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有序的居民生活场所。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