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茶叶化学

封面

作者:顾谦

页数:381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

ISBN:97873120147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编著《茶叶化学》是陈椽教授生前未能实现的心愿。他在创建“制茶学”、“茶树栽培学”、“茶叶检验学”、“茶史学”和“茶叶经济学”等五个独立茶叶学科后,一直在潜心积累资料,准备编著《茶叶化学》。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技事业突飞猛进,茶叶化学研究和实践亦发展很快,高新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陈先生认为极需总结和提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要求,以利于进一步指导茶叶生产和科研,必须尽快编著出版《茶叶化学》。但是,在他步入九十高龄之后,感到年事已高,体力和精力有限,自己亲自编写《茶叶化学》,深感力不从心。于是,在1998年他老人家把这一重任委托给编者们,并亲自召集我们相聚合肥座谈讨论,制订编写大纲,帮助修改审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全书内容紧密联系茶叶生产与研究,资料较为翔实,可供茶叶科技和生产工业者参考,亦可作为茶学专业教材使用,同时也是茶叶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茶叶物理性状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第一节 环境一形态结构一茶叶品质
第二节 茶叶的吸水吸异作用和溶湿特性

第二章 茶叶中主要内含物化学
第一节 酶的化学
第二节 糖的化学
第三节 多酚类物质化学
第四节 含氮化合物化学——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
第五节 类脂类物质化学
第六节 维生素化学
第七节 矿质营养元素化学
第八节 茶叶香气化学

第三章 绿茶制造化学
第一节 绿茶的品质特征
第二节 化学成分与绿茶品质的关系
第三节 绿茶炒制中的理化变化与绿茶品质的形成

第四章 黄茶制造化学
第一节 黄茶的品质特征和制茶原料的关系
第二节 黄茶制造中的化学变化及其机理

第五章 黑茶制造化学
第一节 制茶原料与黑茶品质
第二节 黑茶的品质特征
第三节 黑茶初制过程品质化学成分的变化
第四节 黑茶品质形成机理

第六章 白茶制造化学
第一节 白茶的品质特征
第二节 制茶原料与白茶品质的关系
第三节 白茶的品质化学

第七章 青茶制造化学
第一节 青茶的品质特征
第二节 制茶原料与青茶品质的关系
第三节 青茶制造巾的酶化学作用、热化学作用、热物理作用
第四节 青茶的品质化学

第八章 红茶制造化学
第一节 红茶的品质特征
第二节 制茶原料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第三节 红茶制造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第四节 红茶制造技术对茶叶品质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五节 红茶品质形成的机理与途径

第九章 茶叶贮藏化学
第一节 茶叶吸附的特点和原理
第二节 贮藏过程中茶叶陈化现象和化学品质成分的变化
第三节 茶叶贮藏环境的影响

第十章 茶叶综合利用的化学
第一节 茶的饮用
第二节 茶的食用
第三节 茶的药用
第四节 茶的工业再利用化学

节选

  《茶叶化学》:  第二节 茶叶的吸水吸异作用和溶湿特性  茶叶的吸湿吸异性很强,在吸附空气中水分的同时,其他异味气体也随着水汽被茶叶吸附。单从茶叶吸湿现象来看,对茶叶品质不利,易造成因吸湿而产生的劣变和霉变,但究其机理,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应用于茶叶深加工,大大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在窨制花茶、加工其他速溶调饮茶,制除臭剂、除腥剂,治理污水过程中作重金属和废气吸附剂等。故茶叶的吸水吸异的机理及其应用已深受人们的关注。  物质表现有吸附能力,是由于两相边界的分子处在特殊状态。物质相内部分子间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的,其吸附能力的大小,是视其相邻原子问的化学键引力和分子之间范德华引力(所谓范德华引力,它包括极性分子的偶极矩间的引力,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非极性分子间的吸引力。一般没有方向和饱和性的)的总和,而在两相边界上的分子所受的吸引力则不同,如果吸引相边界分子的吸引力的合力是向该相的内部,则相表面表现出收缩能力,便能吸引与它相接触的另一相中的分子,表现出有吸附能力,这是由于内聚力显现的结果。在吸附过程中,吸附质的数量随着吸附剂表面的增大而增大的。因此,为了达到更大的吸附效应,必须尽可能地增大吸附剂的表面,换句话说,具有极大表面积的物质,才能引起良好的吸附作用。物理吸附常可使吸附剂的表面被吸附质分子完全地多层地掩盖着。物理吸附的活化能很小,故吸附和解吸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的。物理吸附是无选择的,其分子内部不起作用,完全是可逆的,受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的,即加热和减压可以解吸。一般情况下,在低温和常温下,以物理吸附占主要地位。  茶叶的吸水和吸异作用有以下三种形式:在低温和常温下是以物理吸附和渗透两种形式来进行,在较高温度下以化学吸附为主。茶叶的吸附能力决定于单位表面积的大小,而单位表面积的人小又决定于茶叶叶片的结构、孔隙性状与数量及其分布状况而定。凡表面不均匀的,孔隙多、孔隙率大的,其单位面积也大,吸附能力就强。孔隙的性状对吸附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孔隙粗大的单位表面积小,在孔壁上吸附量也少,故粗人孔隙对被吸附质分子只起通导的作用。细小孔隙能使被吸附质在狭窄的孔隙巾容易聚集,且孔隙愈小,液表面的凹度愈人,蒸汽压降低愈多,与平面蒸汽压相差愈大,其吸附作用就愈强。  茶叶表面因孔隙大小不一致,孔隙分布不均匀,孔隙率不等,而具有不同的吸附作用,这些因素都决定于叶质的老嫩和制茶的种类。一般来讲,叶质嫩的,其表面气孔和内部孔隙多而小,吸附能力就强。叶质老的,表面气孔和内部孔隙少而大,吸附力就弱。就其吸附速度来讲,嫩叶孔隙小而多,吸附速度慢。老叶孔隙人,吸附速度就快。制茶种类不同其吸附作用也不同,烘青茶叶(包括毛峰类),其吸附作用较强,炒青茶(包括龙井茶)吸附作用较弱,原因是炒青类茶叶在较长时间炒干过程巾,茶灰末堵塞了孔隙,人人降低了炒青绿茶的吸附能力。故一般窨制花茶均取烘青茶叶为茶坯。除此以外,茶叶含水量高低也影响茶叶的吸附能力。一般来讲茶叶含水量多,其孔隙内被水充塞满,其孔隙率就降低,则吸附能力也降低,茶叶含水量以在5%时,茶叶的吸附能力最强。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茶叶化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64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