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守亮
页数:268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07739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明清小说中的山东城市映像研究》通过对明清小说的考察,研讨明清时期山东城镇的基本状况。鉴于山东各地市、县(区)古今行政区划范围颇有变化,书中涉及的各个城镇,以其今天所属行政区域为主,兼及明清时期的隶属情况,折中于两者。研讨的主要内容包括明清小说所写的发生于山东城镇的故事(包括人物形象、故事题材的探源),以及这些城镇的山水景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俗风情等。 《明清小说中的山东城市映像研究》力图发掘明清小说所写各个城镇独具的风情或特色,例如济南部分,关注有关湖、泉的内容;泰安部分,聚焦有关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内容;济宁部分,着眼有关儒家文化的内容;临清部分,突出有关商业经济尤其是布行、布货生意的内容,等等。
作者简介
王守亮,1971年生,山东省昌乐县人,文学博士,齐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近年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谶纬与汉魏六朝小说》(齐鲁书社2017年版),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3项。
目录
第一节 明清小说中的济南及其所属城镇
第二节 明清小说中的济南山水图景
第三节 明清小说中的济南官场、文化与教育
第四节 明清小说中的济南民俗与饮食
第五节 明清小说中的济南故事
第二章 明清小说中的海岱古城青州
第一节 明清小说中的青州山水
第二节 明清小说中的青州城镇、衡府与庙宇
第三节 明清小说中的青州故事
第四节 宋江、唐赛儿与青州
第三章 明清小说中的孔孟之乡济宁
第一节 明清小说中的济宁社会
第二节 明清小说中的济宁故事
第三节 孔孟之道与才子佳人小说
第四章 明清小说中的山城泰安
第一节 明清小说中的东岳大帝与地府
第二节 明清小说中的碧霞元君
第三节 明清小说中的泰安故事
第四节 明清小说中的泰安民情风俗及商业
第五章 明清小说中的运河城市聊城
第一节 明清小说中的临清故事
第二节 明清小说中的临清商业
第三节 明清小说中的临清社会
第四节 明清小说中的东昌、高唐等
第六章 明清小说中的其他山东城市
第一节 明清小说中的登州
第二节 明清小说中的德州、武城等
第三节 明清小说中的济州、曹州等
结语 明清小说中山东城市映像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明清小说中的山东城市映像研究》: 四、明清小说中的兖州故事 在明清时期,兖州行政建置为府即兖州府,在明代还是鲁王的封地。明清小说中以兖州为地理背景的故事,见于《祷杌闲评》《女仙外史》《儒林外史》等长篇之作,以及“三言”和《聊斋志异》《小豆棚》等短篇小说集,晚清部分小说作品也不同程度地写到兖州故事。 《梼杌闲评》第二十六回写刘鸿儒在邹县九龙山庄发动白莲教起义,攻占邹县、郓城、汶上、费县等处,旋即攻打兖州。兖州是战略要地,以此为据点,可南下或北上;城内有鲁王府,义军占领后可直接入住,不需专门修造房舍。因此,白莲教义军分拨六千余人攻打兖州城池。兖州兵备道奉山东巡抚火牌,调登州营守备苗先,会同道标把总吴成等,领兵五千,准备前往邹县镇压义军。孰料出城不到五十里,遭遇浩荡而来的义军。两军对阵处,苗先大意轻敌,被义军大败。次日,官军再吃败仗,退入兖州城中。义军齐集城下,四面攻打,但因城池坚固,官军有备,致伤亡甚大。义军将领元元子施展法术,烧掉兖州南门城楼,骚扰城内官军。第三日,淮安两路官军前往邹县攻打义军,围城义军不得已退兵,兖州方才解除围困之危。此即白莲教义军攻打兖州故事。 《女仙外史》第四十回写了济南阙下军队兵不血刃占领兖州故事。故事起因是“起义勤王”“讨叛诛逆”的月君唐赛儿创立济南都后,军师吕律、司马高咸宁共议北取临清,南取济宁,占领这两处战略要地,取其仓廪以供军饷。两人拈阄决定各自出兵方向,吕律拈得济宁、兖州,高咸宁拈得临清、东昌,各率将佐十二员、精兵六千出兵。攻下济宁之后,吕律率兵前取兖州。兖州城内有四位青年才俊,乃忠臣义士之后的孔以卓、方经、林玄晖和卢敏政。四人本为逃避燕王的夷族之祸而到兖州,得到曲阜衍圣公的庇护。孔以卓是府学秀才,与方经联合,发动士民驱走兖州太守,远出城郊迎接吕律。吕律入城安顿诸项事务完毕,随即应邀前往曲阜,拜谒圣地阙里。小说所写兖州故事虽然比较简略,但明显地寄寓了作者吕熊“褒忠殛叛”的创作主旨。对此,清人刘冰崖曾有所论,指出:“汉高既平七国,以兵临鲁,闻弦歌之声,命勿击兖州。圣人之邦也,若以争战而得,则必荼毒生民,可谓王师乎?是以归功于四士,作者有深意存焉。其四士为方、卓二公之后,向邀庇于圣公者,本欲兴起军师瞻谒圣庙也。所以瞻圣庙者,盖欲论定靖难之是非也。”在刘冰崖看来,本回所写兖州故事有两个作用:其一,在结构安排上,所写兖州故事是前此济宁战事和后此吕律拜谒阙里故事的过渡;其二,在思想内涵上,本回写兖州为崇尚礼乐、尊崇王道的正统之地,所以对吕律率领的济南阙下勤王之师,忠臣义士之后的四位青年才俊开城门迎之,这代表了拥戴建文、反对燕王的民心所向。此说当得小说作者吕熊之意。 《梼杌闲评》和《女仙外史》所写有关兖州的内容都属于明代白莲教起义背景下的故事。与此不同,《儒林外史》所写的是社会承平下兖州文人的众生相。作为小说主要人物的“二进”——周进和范进,以及围绕在他们周边的一些读书人,都和兖州一地有直接关系。具体而言,周进、王惠和苟玫等三进士以及秀才梅玖,都是兖州府属下的汶上县人,本节上文对此已有所论。范进虽为广东人氏,却是依靠学道周进的提携、荐扬而发达起来的,并与兖州结缘。第七回所写就是发生于兖州的范进故事。范进荣任山东学道,按临兖州府考试童生。他不忘座师周进的事先招呼,有心照顾周进当年的开蒙弟子荀玫。不料事到临期,因考试事务繁忙而忘记,一直到要发童生案的头天晚上才想起来,范进为此颇为自责。幸好苟玫凭着自己的本领考了一等,汶上县新进儒童第一名,这让范进极为高兴,对他勉励有加。梅玖是生员,考了劣等,范进下令责罚。梅玖窘急生诈,冒称周进门生,骗过范进,免了一打。总体来看,第七回中的兖州故事着重刻画的人物是范进,其次为梅玖。范进作为山东学道,闻听幕宾蘧景玉的笑话,竟然说出“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的话来,不知道苏轼是何人物,可见科举与八股文已然成为文化的桎梏,致使文人不可救药了。梅玖当年是对落魄的周进极尽嘲讽、自以为春风得意的少年秀才,如今看到周进官居国子监司业,竟厚颜无耻地谎称自己是周进门生,欺世盗名,小说以此刻画出一个毫无人品的劣等秀才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