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道德情感现象学:透过儒家哲学的阐明

封面

作者:卢盈华

页数:244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21426569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以马克斯·舍勒与儒家尤其是心学的相关描述为中心,本研究澄清了我们个人与人格间的体验,旨在促进对情感、价值与德性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本书细致地分析了关键道德情感(如同情-爱、羞恶、恭敬、信任)以及它们与儒家核心价值德性(如仁、义、礼、信)的关联。心的秩序被展示为情感秩序,而非逻辑或理性秩序。基于对“心有其理”之具体内容的阐发,本书希望推进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推动现象学、中国哲学、跨文化诠释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作者简介

卢盈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青年研究员。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现象学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入选“钱江人才计划”。研究重心为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并发掘现代新儒学、伦理学、现象学、心理学与心理分析、海外中国哲学等学术资源,关注心、情、意识、价值话题。研究方法倾向于通过个人和人格间体验的视角进行哲学的检视与发展。于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 Dao,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Asian Philosophy, 《哲学与文化》、《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其中A&HCI收录10余篇。作品获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出版中英文著作各1部。在亚洲和比较哲学学会(SACP)、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等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英文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1项。

本书特色

本书接续现代新儒家思想,通过着重沟通舍勒现象学与中国哲学,为情感与心性哲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在此书中,透过对实事之丰富性与复杂性的关注,卢盈华细致全面地描述了“心有其理”的具体活动内容及其偏离形式,揭示出儒家心学的本源精神与持续新意。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教授 郭齐勇

本书在回溯哲学历史的同时,注重哲学问题的辨析;在文本诠释的同时,又时时诉诸日常经验的反思,体现了由史入理的进路。以比较研究为视域,本书同时展现了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互鉴。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国荣

儒学是探究情感与价值问题的主要传统思想资源之一。通过批判地考察东西方思想家的文本,采用比较分析和现象学的方法,本书将心的秩序展示为情感秩序,提出了儒家道德情感现象学的重要观念。
——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 王庆节本书接续现代新儒家思想,通过着重沟通舍勒现象学与中国哲学,为情感与心性哲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在此书中,透过对实事之丰富性与复杂性的关注,卢盈华细致全面地描述了“心有其理”的具体活动内容及其偏离形式,揭示出儒家心学的本源精神与持续新意。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教授 郭齐勇

本书在回溯哲学历史的同时,注重哲学问题的辨析;在文本诠释的同时,又时时诉诸日常经验的反思,体现了由史入理的进路。以比较研究为视域,本书同时展现了不同哲学传统之间的互鉴。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国荣

儒学是探究情感与价值问题的主要传统思想资源之一。通过批判地考察东西方思想家的文本,采用比较分析和现象学的方法,本书将心的秩序展示为情感秩序,提出了儒家道德情感现象学的重要观念。
——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 王庆节
本书力求揭示儒学怎样促进对情感、价值与德性深入而全面的理解,细致地描述关键情感以及它们与儒家核心价值德性的关联,本书将会更好地指导道德实践,并推动现象学、中国哲学、伦理学、跨文化考察、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目录

导言 儒家心学与道德体验的哲学进 1

第一章 重新检视对儒家伦理学的康德式诠释 7

第一节 休谟与康德:谁更接近孟子? 8

第二节 心:作为情感的意向 9

第三节 个体尊严与自律 13

第二章 马克斯??舍勒与王阳明思想中先天的价值与感受 17

第一节 儒家心学中道德情感的特征 18

第二节 马克斯??舍勒的先天价值与感受观念 25

第三节 儒家思想中的价值与感受现象 ——兼及对王阳明四句教的诠释 37

第三章 同情与爱的现象学 45

引言 45

第一节 同情与共感现象学 46

第二节 爱的现象学 52

第三节爱的再探讨 57

结语 65

第四章 同情、爱与儒家“仁”的观念 67

引言 67

第一节 孟子对仁的描述中的同情与爱 68

第二节 一体之仁与爱 73

第三节 仁爱的普遍性与良知 79

第四节 同一感、一体感与个体性 83

结语 92

第五章 羞耻现象学 94

引言 94

第一节羞耻体验中精神、生命与快乐的冲突 95

第二节破坏性羞耻和羞辱 106

结语 114

第六章 羞耻与儒家“义”的观念 116

第一节 义:责任与内在情感 116

第二节儒家语境中的羞耻与义 11

第三节 礼、仁与义 125

第七章 敬之现象学 132

第一节 儒家经典中“敬”的两种基本含义 132

第二节 作为道德感受的尊敬之三类 135

第三节作为宗教感受的尊敬:谦卑、崇敬以及相关的感受 141

第四节儒家语境中作为宗教感受的尊敬 146

第八章 敬与儒家“礼”的观念 151

第一节 礼的来源和基础 151

第二节 礼与尊敬的关联:礼[乐]如何恰当地表达道德和宗教尊敬 157

结语 166

第九章 信任、守信与不信任 168

导言 168 2 纯粹哲学丛书??道德情感现象学

第一节 信任与守信的表现与关联 170

第二节 不信任相关问题:破坏信任的力量、欺诈与避嫌 183

总结 193

结语 “心有其理”与“人心惟危” 196

参考文献 200

致谢 210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道德情感现象学:透过儒家哲学的阐明》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6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