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本质与境况-阿伦特积极生活现象学的阐释

封面

作者:汪胤

页数:29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101722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阿伦特的著作《人的境况》是其重要学术著作,德文版为《积极生活》。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阿伦特在这本书中在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做比较彻底清算的同时,建立了自己著名的“行动理论”:强调人只有在与他人分享这个世界、共同拥有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积极行动,才能使人获得意义。这样的立场被称之为翻转了西方哲学几千年推崇“沉思”的传统。在这本书中,阿伦特区分了人类实践的三种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三个领域。1.劳动(labor)。劳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维持肉体的生存和延续,它所生产的生活必需品,“一生产出来就被消费掉了”。在这个意义上,劳动具有一种与外界无关的“黑暗”和“隐秘”的性质。2.生产(work)。“生产”包含了技能、技巧在内;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尽可能避免被迅速消费掉,因而具有一种持存性,在时间上更为悠久。3.行动(action)。“行动”是在公共领域中展开的,在公共领域中的行动意味着:排除了任何仅仅是维持生命或服务于谋生目的,不再受到肉体性生命过程那种封闭性的束缚。书稿系统爬梳了阿伦特的积极生活理论,并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其理论进行了深入批判,为其注入现实意义和活力。

作者简介

汪胤,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出版学术专著有《理念论之后:作为情感主义和快乐主义的皮尔士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本质与起源:对皮尔士(实用化主义问题)的现象学诠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和《本质与劳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现象学解读》(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曾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皮尔士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本书特色

由汪胤所最的《本质与境况–阿伦特积最生活现象学的阐释》从阿伦特的“积最生活”现象学入手,探索阿伦特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与境况问题。其中主要涉及两个哲学观念:第一,哲学不是作为生活的理论,或者说不是作为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的理论审视。哲学不是一种“沉思生活”,而是作为介入现实生活的具体行动和启新实践。第二,“积最生活”并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有关现实生活的“本质”本身。于是,“积最生活”一定是作为某种“本质”的生活,哲学也一定是作为某种“本质”的哲学。

目录

第一章 无思想的时代:对当代工业化社会知识和劳动的批判第一节 知识与思想的分离第二节 劳动与思想的分离
第二章 作为“他物性”和诞生性的“积极生活”第一节 被遮蔽的社会存在史和社会观念史第二节 作为诞生性的“积极生活”:劳动、工作、行动
第三章 个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人化:指向他者的现象学生存样式第一节 人的本性:从自我确定的理性到社会化的生存第二节 作为家庭史和社会史的生命史
第四章 公共领域的私人化和私人领域的公共化第一节 作为“去蔽”的公共领域:他物性而非自身性第二节 私人领域的去私人化:从财产和自由的占有,到劳动的自我实现
第五章 “积极生活”现象学:作为生产自己的生活和历史的生产史第一节 行动和言说:从预言家到行动者第二节 作为社会化约束和道德化制约的非本质性的自由显现之路第三节 “生命,而非世界,乃最高善”:生存与行动的“积极生活”替代认知与解释的“沉思生活”
参考书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本质与境况-阿伦特积极生活现象学的阐释》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33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