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声乐教育教学研究

封面

作者:郝香才

页数:192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196100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观点与策略”,主要内容包括:声乐艺术教育的思考、解决声乐技术瓶颈的策略、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解决声乐问题的五种思维方式、面罩共鸣的解析、声乐术语的辩证剖析。
第二部分“实践与探讨”,主要内容包括:男中低声部实现Low“c”实践探索、因材施教是声乐教学的命脉、短时间内高质量拓展学生音域的方法概述、获得好高音的实践策略、解决“破音”的实践探索。
本书适合大、中、小、幼声乐(音乐)专业师生及广大声乐(音乐)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郝香才,中共党员,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硕士。先后师从娜仁其木格教授、石广军教授,Dili教授,Cecilia女士以及关牧村先生等知名专家。曾赴国际著名音乐学府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进修声乐艺术,师从Vitoria Terranova教授和Manga教授。曾获得多项国际声乐大赛大奖,国际评委会主席对其评价:“我听到了来自亚洲最美的声音。”为祖国争得了荣光。在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声乐科研论文,主编出版《幼儿音乐教育与活动指南》等书籍,被国内外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曾在全国9个省市12所高校成功举办“一路公益一路歌”独唱音乐会和声乐讲座,积极弘杨爱岗敬业精神,传递“强教兴国,树德育人”的正能量,社会反响强烈。为传播声乐艺术“自然之美”的审美理念,提升我国声乐艺术水平奉献绵薄之力。

本书特色

郝香才多年来潜心致力于中国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不仅心系学子、教师面临的声乐问题,更是心系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倡导和坚持以“自然之美”的审美理念指导声乐教育教学实践,为实现“以艺育德,以德修艺”的教育目标奉献一己之力,将教学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声乐学习者面临的常见困境与解决对策悉心整理,此书终得面世。
本书是声乐教育教学领域一本较为专业、科学、严谨的声乐领域书籍,可供大、中、小、幼声乐(音乐)专业师生及广大声乐(音乐)爱好者借鉴和学习。

目录

第一章 探讨声乐艺术

第一节 声乐艺术教育的思考003

第二节 声乐艺术的解读 006

第三节 声乐艺术的共情与声乐科学的诠释012

第四节 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015

第五节 声乐艺术育人的思考024

第六节 中国歌剧艺术扎根大众沃土的思考026

第七节 声乐艺术精神032

第二章 声乐艺术教育教学

第一节 影响声乐学习兴趣的思考047

第二节 声乐艺术中的“科学声音”051

第三节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057

第四节 面罩共鸣的解析069

第五节 声乐艺术寿命的浅显思考073

第六节 因材施教是声乐艺术教学的命脉079

第七节 声乐术语的辩证剖析086

第八节 Maria Callas与Kalusuo与Beniamino Gigli音色的审美辩证剖析092

第三章 声乐艺术教育问题与策略

第一节 创新声乐学习手段创建声乐学习悦人环境101

第二节 解决声乐问题的五种思维方式104

第三节 歌唱疲劳的原因及解决办法107

第四节 有效消除声乐技术困惑之策略110

第五节 浅谈影响我国声乐艺术寿命的因素及其解决策略118

第六节 解决声乐技术瓶颈的策略(1)123

第七节 解决声乐技术瓶颈的策略(2)127

第八节 高质量拓展音域的方法131

第九节 获得好高音的实践探究136

第十节 浅析“破音”的解决策略142

第四章 声乐教学实践探索

第一节 魅力高声的技术实践探索153

第二节 男中低声部实现Low“c”的实践探索156

第三节 实现High“c”的实践探索168

第四节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实践探索174

第五节 再述解决声音沙哑的有效方法与实践探索180

后序

节选

第一章 探讨声乐艺术
第一节声乐艺术教育的思考
作为声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理解以下问题,第一,“声乐艺术教育”的含义;第二,“声乐艺术教育”与健康积极的人生观、道德观、社会观和世界观的关系;第三,科学辩证思考与实践,探寻解决声乐技术瓶颈的方法,提升声乐艺术的魅力;第四,是否视声乐艺术为自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声乐艺术寿命与声乐审美之间的关系等。以上问题我们都应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方能读懂声乐艺术教育的含义,进而形成“德行高、淡名利、严谨美、有智慧、有品位、有胸怀、有能力、善钻研、乐奉献、有创新、会幽默”的健康的教师特质。
《新华大字典》对“教育”的解读:“教”是形声字,攵为形,孝为声。在古文字中是会意字,左上边是爻或表示效仿,右边是攵,像手中拿某物击打的样子,合起来表示边有所学,边有所给予,也可以表示为用体罚来督促、引导学习。“教”的本义是教导、教育,特指传授某种知识或技能,“教”又有使、命令之义。“育”的本义指“养子使作善也”,即生养孩子使他做好事,就是生育,生养。叶圣陶先生将“教育”理解为“教育就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心,育心成功与否是以人在生活中的表现为准绳。声乐艺术教育是对人的思想智慧进行启迪,建构人的认知世界(事物)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行境界,提升德育品格,具有凝神聚力、释放压力、绽放美育之魅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效。声乐艺术教育以内容和旋律为载体,是人在认知、态度、情感、目的、价值、存在和审美等方面的直接体现。如有的人喜欢歌颂类题材的作品:《我爱你,中国!》《跟你走》《母爱》《烛光里的妈妈》《天亮了》等歌曲;有的人喜欢爱情题材的歌曲:《你的眼泪让我心碎》《跑马溜溜的山上》《爱你在心口难开》等歌曲;有的人喜欢说唱题材的歌曲:《齐天大圣》《静夜思》等;有的人喜欢悲壮的歌曲:《嘉陵江上》《松花江上》等等。不论是什么题材类的歌曲,其喜欢作品的倾向从某种角度讲是解读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艺术观的主要依据之一,这正与声乐艺术教育内涵相融一体。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声乐艺术者用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去积极引导。“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同历史上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根本不同,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一切进步人生观的合理成分,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标和最大乐趣,这是高尚的、革命的人生观,是共产主义人生观。人生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应当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声乐艺术教育必须要完成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德行高尚的艺术人才,声乐艺术教育必须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去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国家意志。
声乐艺术教育在实现育人育心的目标实践中,我们还要知晓它蕴含的“自然审美”理念。声乐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声乐艺术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自然之美”的审美理念实践中去绽放艺术魅力,否则,声乐艺术就失去了审美根基、审美价值、审美作用和艺术批评的准绳。
声乐艺术审美以自然界的自然之美的规律为源点。无论怎样的技术训练与艺术表现都不要丢弃原始声音的自然之美。“自然之美”的声音审美理念包含:(1)自身原始声音之美;(2)个性气质与德行的自然之美;(3)科学训练后形成的自然声音之美;(4)作品角色表现的自然之美。声乐艺术教育是育心启智、增德升艺的审美教育,声乐艺术教育是个性审美与共性审美的统一体,是在尊重个性发展中归纳个性共有特征,进而形成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理论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声乐艺术教育必须从个人的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自然之美的理念下实现实践与理论认识的辩证统一。实现辩证统一需要解放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在实践中修正不符合客观规律的错误认知,实现创新与突破,确保声乐艺术审美的自然属性。声乐艺术教育的歌唱实践必须考虑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科学协调。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声乐教师常用的提示语言很多,如打哈欠、注意横膈膜要用力、注意咬字和气息、注意情感的表达、注意角色的行为表现、注意强弱的技术控制,要臆想歌曲的整体构图与色彩变化、旋律走向的情绪表达、角色肢体语言表达的合理性等等。这些要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实践中要关注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歌唱艺术是歌者整体表现的艺术,实践中只强化某一歌唱要素,而忽略整体歌唱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这样的实践观是不可取的。
声乐艺术教育是声乐技能与声音心理审美等诸多要素相统一的教育实践。首先,应先立足于作品本身音乐要素属性的研学,如歌曲旋律、钢琴伴奏、歌曲节奏、作品术语等,可以借用美术思维构建作品色彩之美、动感之美和层次之美,助力提升自身声乐艺术审美力。
其次,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学识与素养,为很好表现声乐作品提供情感与形象支持。
再次,结合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用心智来积极思考,去判断推理现实歌唱器官运动存在的问题与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实现科学歌唱创造有利条件。需要特别提示:声乐技术调整认知存在可变性,即同样的方法和手段在不同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理解,届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乐观面对,积极思考,辩证分析,沉稳冷静,查找原因,探索有效调整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辩证审美力,实现再一次突破与提升。声乐艺术教育功能是通过声乐实践手段实现对人的教育。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声乐艺术教育者要始终在自我反思中完善自我德艺境界,以“率先垂范,身正为范”的品行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与担当。
思考题:
1.教育的含义。
2.声乐艺术教育的含义。
3.“自然之美”理念的含义。
4.怎样解读“声乐艺术教育的歌唱实践中必须考虑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协调关系”。 第二节声乐艺术的解读
声乐学习者在学习声乐的实践中须经历四个方面的训练与提升:科学拓展音域、客观吐字咬字、科学润色声音和自然艺术表现。客观吐字咬字即以作品内容的角色要求作为字归韵的客观训练依据;润色声音旨在定位歌者自然声音并放大其艺术魅力,打造出与人物角色相吻合的自然悦耳的声音;自然艺术表现指演唱者在歌唱实践中整体表现出来的合理性、自然性与美感度;科学拓展音域指在尊重歌者自身生理条件的基础上,以“自然之美”的理念扩大歌者低音至高音的宽度,为更好地驾驭声乐作品服务。声乐艺术是舞台表现的艺术,高质量实现学校舞台与社会舞台的无痕对接是衡量声乐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智慧与职业担当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声乐艺术的含义
声乐艺术是人所特有的智慧与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声”的本义指乐音,又泛指声音。“乐”的本义指“五声八音总名”,五声指宫、商、角、徵、羽,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周礼·春官·大师》云:“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从资料中可以得出:现代声乐艺术与古代声乐艺术具有相同的含义,即人声与乐器相融合的艺术,均具有怡人性和育人性的美学功能。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定向
人声之美如同视觉中的自然景物一样,人声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寓意了丰富的思想。人声有远近之美,有颜色之美,有浓淡之美,有苦甜之美,有动静之美。声乐教师应遵循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方能将学生声乐艺术这幅巨画展现得绚丽多姿,遵循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来探索声乐艺术共性审美,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特质使其凸显艺术光彩的重要原则。只有这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才能不断结出硕果,声乐艺术的教育功能才越发强大。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声乐教育教学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48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