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平国
页数:188
出版社:湘潭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ISBN:978756870468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在厘清“课程思政”一些理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模式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工作。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共有八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和高职院校建设“课程思政”的价值,并对国内外“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成果加以整理。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课程思政”的内在意蕴,将从“课程思政”的源起与演进,以及内涵和特点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分析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隐性教育理念和有效教学理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在科学把握两者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问题。 第五部分主要研究“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的关系,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着力打造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第六部分主要分析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既通过列举多个具体案例阐述当前国内相关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所取得的成果,又整体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现实困境。 第七部分主要研究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设计,分析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应完成的主要任务以及可遵循的行动路向。 第八部分则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具体课程,分析其思政元素,为相关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目录
第一节 “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第二节 “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成果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未来研究展望
第二章 “课程思政”的内在意蕴
第一节 “课程思政”的源起与演进
一、“课程思政”的源起
二、“课程思政”的演进图式
三、上海“学科德育”课程改革历程
第二节 “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概念辨析
二、内涵要义
三、内在机理
第三节“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特点
二、心理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特点
三、党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特点
第三章 “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意蕴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目的性证明
第二节 隐性教育理念
一、隐性教育理念的内涵意蕴
二、隐性教育理念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方法论证明
第三节 有效教学理论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意蕴
二、有效教学理论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发展性证明
第四章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第一节 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
一、走出认识误区
二、厘清辩证关系
第二节 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的逻辑必然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的科学内涵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的现实梗阻
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的基本思路
第五章 “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
第一节 产教融合的内在意蕴
一、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
二、我国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与建设规律
第二节 产教融合给“课程思政”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六章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第七章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设计
第八章 高职院校部分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参考文献
节选
1.加强顶层设计 高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科学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明确两者的地位与作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两者在角色定位、实施方式和所承担的职能方面有所区别,又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文化认同方面保持一致,这种联系与区别使两者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处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框架体系下,共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其中,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灵魂课程”,必须发挥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课程思政”是为了打破以往思政课程孤军奋战的现状而提出的育人理念,目的是让专业课、通识课等其他课程发挥思政育人功能,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校在推进两者同向同行的过程中,不能本末倒置,只一味地建设“课程思政”,忽略了思政课程的建设,而是应该在坚持思政课程核心地位,不断提升其育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其次,科学规划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行动路向,将其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授课过程和课程评价之中。这种科学性的彰显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准备:一是深入了解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为基础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目标、要素、结构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形成全面、细致的调研报告。二是根据调研报告,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战略和学校特色、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三是在计划方案的基础上,确定可量化的指标,制定出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原则、策略和具体方法。 2.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需要在共同的育人理念指导下,建立稳定的、长效的教育团体,以确保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取向的健康养成,从而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这一教育团体也可称为“思政共同体”,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将过去那种分散的、单个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变为整体的、全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所以能构建一个“思政共同体”,其基本前提在于高校全体教职工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共同的育人目标以及共同的价值追求,通过全体人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能够发挥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作用。 那么,如何打造这一“思政共同体”?首先,统一理念,挖掘育人资源。在“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了解共同体内部的现状,如教师队伍的结构比例与思政素养、思政课程的建设情况、其他课程的教学教改情况等,充分开发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次,加强对话,深化育人共识。这种交流对话的主体主要包括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通识课等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增强育人合力。最后,健全机制,实现共建共享。要想“思政共同体”发挥最大育人效力.共同体内部的资源共享是极其重要的,其中包括知识共享、过程共享、体验共享等。因此,要健全内部的管理机制,保证成员之间的消息畅通、交流畅通,以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思政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育人系统,是由多个育人子系统构成,其育人效能的发挥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共同体的育人效能大于各子系统的育人效能之和;二是共同体的育人效能小于各子系统的育人效能之和或其潜在的育人能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需要尽可能提升“思政共同体”的整体效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第一,实现课程理论的系统整合。明确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找准其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交叉点,以此承载思政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所有课程教学。第二,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整合。科学设计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保持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引领的同向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