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余俊光
页数:352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43830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专门为高职高专文科类专业基础课学习而编写的,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做了概述和评论,并讲解了一些重点作家及对其作品分析,比如鲁迅、巴金、矛盾、老舍、沈从文、郭沫若等。在编写的过程中,按照“以史为纲,兼顾重点作品鉴赏”的思路,有意识地弱化文学史的概述,强化对重点作品的赏析解读。该教材文学史脉络层次清晰,重点代表作家作品解读紧贴时代环境,让学习者能充分感受到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现当代文学运动、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等的基本知识,理解重点作家的创作特点及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培养其分析和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其语言运用的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
余俊光,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中文学科三级教授,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评估专家、陕西省高等继续教育首批专家库成员,从事高职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的教学与辅导;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文学思潮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
第四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
第五节 与封建旧文学的激战
第六节 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
第一节 鲁迅思想发展与创作情况
第二节 《呐喊》和《彷徨》
第三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第四节 感应时代的杂文
第三章 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郭沫若
第一节 开一代诗风的《女神》
第二节 现代自由体诗歌典范《凤凰涅槃》
第三节 早期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
第四章 为人生派的文学
第一节 冰心的创作
第二节 叶圣陶的创作
第三节 乡土小说的兴起
第四节 朱自清的散文
第五章 主观抒情派的文学
第一节 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
第二节 郁达夫的散文
第三节 庐隐及其小说《海滨故人》
第六章 现代诗歌的尝试与探索
第一节 现代自由体诗歌的尝试
第二节 新月诗派及其新格律诗
第三节 李金发与象征诗派
第四节 蒋光慈与普罗诗派
第七章 现代戏剧的倡导与诞生
第一节 现代戏剧的兴起
第二节 田汉的独幕悲剧《获虎之夜》
第三节 丁西林的独幕戏剧《压迫》
第四节 洪深的“社会问题剧”《赵阎王》
第二编 现代文学的繁荣期(1927-1937)
第八章 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第二节 “左联”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节 文艺思想的论争
第九章 现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节 左翼新秀的创作
第二节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
第三节 巴金的家族系列小说
第四节 老舍的市民小说
第五节 京派与海派
第十章 现代诗歌的多样化走向
第一节 政治抒情诗歌
第二节 现实主义诗歌
第三节 现代派诗歌
第十一章 现代散文的兴盛
第一节 鲁迅的30年代杂文
第二节 瞿秋白的杂文
第三节 何其芳的散文
第四节 林语堂的散文
第五节 夏衍、宋之的的报告文学
第十二章 现代戏剧的成熟
第一节 左翼戏剧运动
第二节 曹禺和他的“生命三部曲”
第三节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
第四节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
第三编 现代文学的发展期(1937-1949)
第四编 十七年时期文学(1949-1966)
第五编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1966-1976)
第六编 新时期文学(1976-2000)
节选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论》: (四)探索知识分子引领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 在鲁迅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包括《狂人日记》和《长明灯》里的狂人、《一件小事》中的“我”。《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象征形象。《长明灯》里的疯子突然发出要灭掉神庙里的梁武帝时代点燃的“长明灯”的喊声。吉光屯是鲁迅笔下虚构的微型社会,其迷信落后的风气反映出旧中国封建文化土壤中畸形成长的社会生态。屯民们严守着圣贤的古训,迷信传统根深蒂固,已经渗透到日常出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饮食起居等方面。屯民们惧怕神明报应,平日里说话行事有诸多禁忌,思想封闭守旧。在陈腐愚昧的社庙正殿有一盏从未熄灭过的长明灯,那是封建社会君权与神权的产物。疯子尽管孤军奋战,受到人们的敌视和禁锢,但他浩然的正气使得凡夫俗子都感到胆战心惊。《一件小事》在平淡的故事情节中透露着作者对车夫这类人的崇敬,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所以,里面的“我”是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第二类是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药》中的夏瑜等,他们都具有现代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是随着岁月的考验、生活的磨炼后,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的失败,都是民主资产阶级天生的弱点造成的。吕纬甫是一个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他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和他的战友们曾经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并且还英勇地去城隍庙内拔掉神像的胡子。随着生活的不如意,再加上革命又处于低潮,他抛却了豪情壮志、人生目标,情绪消沉、意志颓废、随波逐流、敷衍软弱。他执教曾被抨击过的“子日诗云”,发出人生就像苍蝇飞圈子的感慨,甚至跋涉千里去为一个三岁时便死去的小弟迁葬。《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性格独特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魏连殳的性格与鲁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鲁迅因“五四”退潮、战友分散而感到寂寞;魏连殳喜欢发表文章,因此受到攻击等。魏连殳自幼失掉父母,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是父亲的继母,同样也孤独得很。魏连殳出国留学,获得新知后更是卓越不凡,加深了孤独。魏连殳是个“吃洋教”的新党,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因在报上表达的思想被人攻击,被受聘的学校辞退,孤独尤甚。因理想与信仰一再受挫,他违心地做了军阀杜师长的顾问,借以报复社会对他的冷落与不公。最后终因不甘心这样孤独下去,而在孤独中死掉了。鲁迅借助“我”的口吻号召人们从孤独中走出,继续探索拯救国民光明之路,正如《彷徨》集扉页所引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小说通过涓生“手记”的形式,追叙了他与子君从热恋、同居,到争吵、离异,直至悲剧的过程。在“五四”精神的鼓动下,子君勇敢地冲破家庭、亲友的阻挠,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誓言。他们结婚后,子君整日忙于琐碎的家务,将争取到的爱情和婚姻当作终极奋斗目标,失去了之前的朝气和热情,她又回到了另外一个封建家庭。婚姻缺少了更新和创造,加上涓生因失业而受打击,他竟然错误地将一切是非都推在子君的头上,他们的婚姻出现了裂痕,很快就分手了。分手后的子君又被重新推回到了以前的封建牢笼之中,不久便“在严威和冷眼”中郁郁而死;分手后的涓生依旧处境艰难,无奈的他只有带着悔恨回首往事。易卜生的《娜拉》被介绍到中国来,人们对娜拉式的离家出走表示肯定,而鲁迅在《关于妇女解放》里说,娜拉的出走不是妇女解放的结束,而是问题的开始,“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可见,鲁迅创作《伤逝》不仅仅是为了再现知识分子爱情、婚姻的走向,还贯注了作者的自我解剖和对未来的冷峻思考,从中探索破解知识分子困境的路向。第三类是受封建思想腐蚀和毒害的知识分子,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四铭表面上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组建移风文社,以挽颓风而存国粹为己任,整日里鼓吹专重圣经崇,祀孟母,但内心里却丑恶至极。当他听到挑逗女丐的言语后,又情不自禁地讲述了孝女的德行及光棍的秽语,其内心的淫秽之态暴露无遗,把封建复古派的反动本质和肮脏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原名高干亭,被牌友们戏称为“老杆”,因为发表了一篇关于整理国史的所谓“脍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为学贯中西了,“因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名,故更名为”高尔础“。其实他是一个只会打牌、听书、跟女人的无赖,他为了去贤良女校看女学生,便应聘去教书,而因为胸无点墨、当众出丑而辞去职务、大骂新式教育。显然,这是一个道貌岸然、迂腐浅薄、跟风复古的庸俗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都是封建文化、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小说里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穿着长衫,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与”短衣帮“为伍,显得迂腐可笑。孔乙已是孤独的、麻木的、可悲的,周围的人不仅不同情他,反而经常取笑他,这简直是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莫大讽刺。陈士成是一个考了十六次也没有中试的老童生。他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陈府有过他光荣的过去。在陈士成的心目中、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理应一步青云,但他竟然会屡试屡败,这岂不是考官有眼无珠?封建科举制度和没落世家的妄自尊大,在他的生活和精神上造成了一种对功名富贵疯狂追求的欲望。在精神失常后,他在幻觉中追逐着”白光“,最后溺水而亡。这是一个一心指望”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的读书人凄凉阴森的悲惨结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