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

封面

作者:唐君毅

页数:1212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088845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原论》共六卷,包括《导论篇》、《原性篇》、《原道篇》(三卷)和《原教篇》,不以个别哲学家为对象,而是以若干名辞与问题为研究中心,贯论中国哲学。重在探寻中国哲学问题与哲学名辞义训之原始,进而引绎其涵义,观其涵义演变,并以此彰显思想义理次第孳生之原。全书本哲学以言哲学史,又本哲学史以言哲学。本书是《中国哲学原论》之第三部,共三册,主要内容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很基本的、综摄性及关联性不错的“道”进行历史与逻辑的论述,阐述自孔子起经先秦诸家哲学、隋唐佛学中“道”之涵义,并溯其始于人的生命心灵。大体顺时代顺序而论,类哲学史;但重辨析各种道之义理的异同及关联,则近乎纯哲学的论述。

作者简介

唐君毅,学名毅伯,一九〇九年生于四川宜宾,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江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与钱穆、张丕介联合创办新亚书院,并任教务长兼哲学教育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后,受聘为哲学系讲座教授兼哲学系系务会主席,并被选为中大第一任文学院院长。一九七八年二月病逝于香港,后落葬于台北观音山朝阳墓园。

本书特色

作者因感中国哲学中环绕于一名之诸家义理,多宜先分别其方面、种类与层次,加以说明,而其中若干数千年聚讼之问题,尤待于重加清理,遂为《中国哲学原论》,依名辞与问题为中心,以贯论中国哲学,其方法是本文献,以探一问题之原始,与哲学名辞义训之原始,亦进而引绎其含义,观其含义之演变,并缘之以见思想义理之次第孳生之原。后之为哲学史者,可有所取资。

目录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一)

原道篇自序

——述作缘起、宗趣、内容之限极,与论述之方式…………………………1

一 缘起………………………………………………………..1

二 宗趣………………………………………………………..4

三 内容之限极…………………………………………………..8

四 论述方式……………………………………………………17

五 余言……………………………………………………….22

导论上:道之名义及其类比…………………………………………….1

一 中国哲学中之“道”与西方及印度哲学中之相类似之名言……………….1

二 “道”之名义与“物”“事”“生”“命”“心”“性”“理”“ 气”等之名义…..5

三 道之字原之义与引申义、一道多名、道之交会,与存在即道……………..7

四 道之远近、大小与曲直,非道之道,平行道与相贯道………………….10

五 发现道、创成道、目的道、手段道,与道不同之论争,其相容以并存,及哲学思

想中之“道”之次第修建之历史…………………………………12

导论下:孔子所承中国人文之道………………………………………..16

一 中国人文中之不言之道,及言中之道,与孔子之契在不言之道,而为言…..16

二 《虞书》《夏书》《商书》中哲学性观念之次第生起……………………19

三 殷周之际与周初之王道,及人文礼乐之道…………………………..22

四 周之礼教及春秋时人之言文德、天道、人道,及孔子以后中国思想之尊道…28

五 “中”国哲学与中和之道……………………………………….33

第一编

第一章 孔子之仁道(上)…………………………………………….39

一 导言:孔子以来言仁之思想之数变,并自述究心于此问题之经过,及本文

宗趣………………………………………………………39

二 仁德、事功及志于道之涵义……………………………………..45

三 为仁之方与忠、恕、信…………………………………………50

四 仁与礼敬……………………………………………………57

五 仁与智及勇、义………………………………………………61

六 孔子自心上说仁之旨及孔颜乐处之问题之讨论……………………….65

第二章 孔子之仁道(下)…………………………………………….71

一 天命思想之三型与孔子之说……………………………………..71

二 “ 天命”“自命”与义之同义及异义,与义命不二及天命不已…………..76

三 天与己及人之存在意义,及知天命、俟天命、畏天命之不同意义…………83

四 孔子之天与人格神…………………………………………….87

五 如何理解孔子之言鬼神…………………………………………90

六 孔子言鬼神之涵义,与礼与仁……………………………………95

上下篇 结论…………………………………………………..100

第三章 墨子之义道(上)……………………………………………103

一 略述墨学之演变,及本文宗趣…………………………………..103

二 由仁义之不同,辨墨子之兼爱为以义说仁之义道…………………….109

三 由墨子之言人当兼爱之理由,辩墨子之兼爱为客观之义道……………..118

四 非攻、节葬、节用、非乐,与人民之生存及经济生活中之义道………….122

第四章 墨子之义道(下)……………………………………………126

五 尚贤、尚同与社会政治上的义道…………………………………126

六 天与鬼神之义道,及天鬼神及人交互关系之“宇宙的义道” …………..133

七 非命与外无限制之绝对的义道…………………………………..145

八 总论墨学中之义道之大………………………………………..147

第五章 孟子之立人之道(上)………………………………………..153

一 导言:述中国历代孟学之三变,及孟子之兴起人之心志以立人之道………153

二 孟子言道与孔墨之不同,及孟子之人禽之辨………………………..156

三 仁义之心,与义外义内之辨…………………………………….162

四 孝弟与行义之道……………………………………………..165

五 孟子言学者之志,及生与义…………………………………….172

第六章 孟子之立人之道(下)………………………………………..175

六 孟子言君子之所乐、所欲与所性…………………………………175

七 孟子言成德之历程……………………………………………178

八 孟子言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及立命之涵义……………….180

九 孟子之养气,与知言之学………………………………………184

十 孟子之言王者之政与民之兴起,及圣贤豪杰与王者、学者之兴起………..189

第七章 道家之起原与原始型态………………………………………..195

一 道家思想之起原与杨朱之说…………………………………….195

二 陈仲、史曋忍性情与它嚣、魏牟之纵性情之说…………………….199

三 田骈、彭蒙、慎到之弃知去己之论及其意义与价值…………………..200

四 老庄对知与己之观念,及老子之道与田骈、彭蒙、慎到之道之异同之分际…208

五 庄子之道与老子之道及田骈、彭蒙、慎到之道三者之分途……………..213

第八章 老子之法地、法天、法道,更法自然之道(上)…………………….218

一 老学简史,及吾论述老学之经过…………………………………218

二 人法地,与地上之物势中之道…………………………………..226

三 地法天,与人由法天以法道之义…………………………………233

第九章 老子之法地、法天、法道,更法自然之道(下)…………………….240

四 天之道与道,及人之直接法道义…………………………………240

五 修道者之安久于道与道之常,及道法自然义………………………..246

六 老子言道、德、仁、义、礼之层面,与法道之四层面之对应关系之讨论…..251

七 老子通贯四层面之言与正反相涵之四义,及道之诸性相……………….254

八 余论:老子之道是否为实体之问题,与本文之宗趣…………………..260

第十章 《 庄子》内篇中之成为至人、神人、真人之道(上)……………….262

一 庄子之道与老子、田骈、慎到之道不同,与其关连之际……………….262

二 庄子之至人、真人、天人、圣人,及内七篇中之问题,与其关连………..265

三 《逍遥游》之无名、无功、无己之义……………………………..268

四 《齐物论》中之齐物我是非义…………………………………..271

五 《养生主》中之生命与心知共流行义……………………………..274

第十一章 《 庄子》内篇中之成为至人、神人、真人之道(下)………………282

六 《人间世》之“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义…………………..282

七 《德充符》之“才全而德不形”义……………………………….287

八 《大宗师》中之“天人不相胜”及真人之生活………………………289

九 《应帝王》所归之“未始出吾宗”义……………………………..308

第十二章 综述《庄子》外杂篇之义,并附论《韩非子》及《管子》中之道家言…..311

一 综述《庄子》内七篇大旨………………………………………311

二 外杂篇言天地万物之道之义…………………………………….313

三 道之超知义、不可言说义,及通言默义……………………………318

四 遗世忘世义…………………………………………………320

五 生死义…………………………………………………….321

六 凝神于物义…………………………………………………322

七 外杂篇言“主于内以应外”之同于内篇者,及其“内顺外俱运”,所成立之人道

治道……………………………………………………..324

八 世愈降而政愈衰之说………………………………………….326

九 任性之自然之说……………………………………………..328

十 扬老抑孔之说之衍成………………………………………….329

附论:《 韩非子·解老》《喻老》及《管子·心术》《内业》中之道家言……..331

第十三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上)…………………………………340

一 荀学简史…………………………………………………..340

二 总述荀子之道之别于墨孟庄之道…………………………………341

三 荀子言天与人分职之学………………………………………..343

四 荀子言心与道之关系………………………………………….346

五 荀子如何辨人心与道心………………………………………..355

六 治心之道与所知之事物之道,及知道与行道之关连…………………..361

第十四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中)…………………………………366

七 道、人道、圣王之道、贯于古今历史之道,及荀子何以非斥诸子所言之道…366

八 为学以“备圣心”而“化道”之义……………………………….372

九 修身以学圣之道及荣辱之义…………………………………….375

第十五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下)…………………………………381

十 圣学与王道…………………………………………………381

十一 王者之政制、富国之道,及王道、霸道之分………………………384

十二 君道、臣道、致士之道、师术及用兵强国之道…………………….388

十三 荀子《礼论》《乐论》大义及其论礼乐之要旨……………………..391

第十六章 韩非子之治道(上)………………………………………..397

一 韩非子所感之政治问题………………………………………..397

二 韩非子言人君之虚静之功………………………………………402

三 韩非子与申不害之言术与儒家之用贤之关系………………………..404

四 韩非子与商鞅之言法及墨家言法之关系……………………………406

五 韩非与慎到之言势与权………………………………………..409

第十七章 韩非子之治道(下)附论《管子》书中之治道…………………….412

六 韩非言权当独制之理由,与其对人性之各自为计之观察……………….412

七 用“人自计虑其利害之私”,以使人弃私曲、行公法之道………………414

八 韩非对他家之治道之抨击………………………………………417

九 韩非之治道之性质,与其解老之道……………………………….420

十 余论:韩非思想之效用与其悲剧命运……………………………..422

附论: 韩非子以后之治道,及《管子》书中言治道之方向……………….423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二)

第十八章 周秦诸子对“名言”之道(上)…………………………………1

一 论名言之道为一义上之高一层次之道……………………………….1

二 名字、名谥、孔子正名之教及墨子之“言”“义”之义………………….2

三 道家对名闻及以名言成辩之态度与儒墨之异同………………………..7

四 惠施之辩与其归趣…………………………………………….13

第十九章 周秦诸子对“名言”之道(下)………………………………..20

五 公孙龙之《名实论》…………………………………………..20

六 公孙龙之《白马论》《坚白论》…………………………………..25

七 公孙龙之《通变论》…………………………………………..30

八 公孙龙之《指物论》…………………………………………..34

九 公孙龙至《墨辩》及荀子正名、法家言名,至尹文子言名之发展…………39

第二十章 《庄子·天下》篇之内圣外王之道与《大学》之明明德于天下之道……..45

一 晚周之学术融合之趋向,及圣王之名义之变迁……………………….45

二 《天下》篇论道术之规模……………………………………….47

三 圣王之道术之全………………………………………………50

四 《礼记》之成书与对其前儒家思想之承继…………………………..53

五 《大学》之兼摄孟荀义,而以本末、终始,贯儒家之内圣外王之道……….55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26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