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2022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综合知识

封面

作者:中公教育湖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页数:506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92909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2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综合知识》全书共设下面三大部分:
一、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有关本书的相关信息,方便复习活动开展。
二、备考指导:其中的考情分析、题型解读、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明确真题考查的具体信息。
三、正文内容:正文部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写作”“综合常识与能力”六大部分。每一部分在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放置拓展类的模块,如经典真题、备考锦囊等。每章内容介绍完毕后,强化练习中的检测试题方便考生检测本章的学习效果。

本书特色

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中公版·2022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综合知识》中公教育为2022年参加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的考生奉上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复习资料!
考生需要、实用为先的编写理念,帮助考生合理、有效地进行考前复习!
本书汇集中公教育湖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的研发团队,仔细研究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要求,梳理考试涉及的考点内容,以精练语言呈现考查的重点内容,配以各地真题、备考锦囊等辅助栏目,帮助考生构建知识框架,读懂真题,了解如何分析、解答相关试题,更好地投入备考。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2)

强化练习(23)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25)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25)

第二节 教育与个体发展(28)

强化练习(34)

第三章教育目的(36)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36)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40)

强化练习(44)

第四章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45)

第一节学校概述(45)

第二节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46)

第三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49)

强化练习(51)

第五章课程(53)

第一节 课程概述(53)

第二节 课程设计(57)

第三节 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59)

第四节 课程资源(61)

第五节 新课程改革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改革(63)

强化练习(69)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71)

第一节 教 师(71)

第二节 学 生(78)

第三节 师生关系(83)

强化练习(86)

第七章教学(87)

第一节 教学概述(87)

第二节 教学过程(88)

第三节 教学原则(92)

第四节 教学方法(95)

第五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01)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105)

第七节 教学评价(108)

第八节 教学模式(111)

强化练习(114)

第八章德育(116)

第一节 德育概述(116)

第二节 德育过程(119)

第三节 德育原则(121)

强化练习(127)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29)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129)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133)

强化练习(139)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知识(142)

第一节 心理与心理学(142)

第二节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43)

强化练习(145)

第二章认知(146)

第一节 注 意(146)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150)

第三节 记 忆(155)

第四节 表象与想象(161)

第五节 思 维(164)

强化练习(168)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170)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170)

第二节 意 志(173)

强化练习(176)

第四章个性心理(177)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兴趣(177)

第二节 能 力(180)

第三节 人 格(184)

强化练习(191)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194)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194)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95)

强化练习(197)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198)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198)

第二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205)

第三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206)

强化练习(209)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211)

第一节 学习概述(211)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14)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219)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23)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25)

强化练习(227)

第四章学习心理(229)

第一节 学习动机(229)

第二节 学习迁移(237)

第三节 学习策略(242)

第四节 知识的学习(247)

第五节 技能的学习(253)

第六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260)

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66)

强化练习(272)

第五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76)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276)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280)

第三节 学生心理辅导(281)

强化练习(284)

第六章教师心理(285)

第一节 教师职业心理(285)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293)

强化练习(295)

第四部分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298)

强化练习(357)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360)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360)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64)

强化练习(365)

第五部分教育写作

第一章教育写作考情分析(368)

第一节 教育写作评分标准(368)

第二节 教育写作真题解读(370)

第二章教育写作技巧应用(381)

第一节 立意与素材(381)

第二节 布局与结构(384)

第三节 技巧与情采(389)

第三章写作素材积累(393)

话题1个性(393)

话题2创新(396)

话题3兴趣(399)

话题4质疑精神(401)

话题5终身学习(403)

话题6压力与动力(405)

话题7教育与人才(407)

强化练习(410)

第六部分综合常识与能力

第一章政治常识(414)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414)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24)

强化练习(428)

第二章经济常识(429)

第一节经济学名词与理论(429)

第二节微观经济(431)

第三节宏观经济(435)

强化练习(440)

第三章文化常识(441)

第一节中国文学名家名篇(441)

第二节外国文学名家名篇(451)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457)

强化练习(463)

第四章历史与地理常识(465)

第一节中国古代历史常识(465)

第二节地理常识(471)

强化练习(476)

第五章资料分析(478)

第一节资料分析核心考点(478)

第二节资料分析作答步骤与快解技巧(481)

强化练习(485)

第六章英语阅读理解(488)

第一节常见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488)

第二节解题方法(500)

强化练习(501)

附录时事热点考点汇总(505)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506)

节选

    第一部分教育学 教育学部分共分为九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目的、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课程、教师与学生、教学、德育、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这是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点考查内容,在历年真题中分值所占比例较大。 从考查题型来看,涉及教育学内容的主要题型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其中,本部分九章内容均涉及选择题的考查,而案例分析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第七、八、九章。 从考查特点来看,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一般比较基础,注重细节,例如教育家的主要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重要教育著作、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原则、教学评价方式等概念性或理解性的题目。案例分析题更加注重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例如题目中提供某个德育实例,要求考生表明观点并做出分析,需要考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另外,考题设置紧跟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对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的政策、举措等尤为关注。 从复习方法来看,考生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整体梳理,保证不遗漏考点。由于本部分内容比较多,建议考生循序渐进,经常复习,对常考知识点反复识记,同时结合真题和模拟题进行强化。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考点1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的词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考点2教育的定义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可能是无组织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考点3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态度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教育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等。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学习的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教育影响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学习者借以实现发展目标的媒介。其中,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影响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设计的,反映了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把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促使他们有效学习与积极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与功能 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有些动物在养育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在进行一种本能活动。 第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与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教育通过传递社会经验,使活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发生改变,这是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本区别,也是教育质的规定性的重要方面。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它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同质的,而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也使得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 ②教育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历史继承性既表现在一部分教育内容,如自然科学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等,成为各个历史时期教育的共同内容;又表现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具有继承性的教学方法、原则、组织形式等方面,如教学相长、讲授法、班级授课制等仍被现代教育理论所沿用。 ③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可能“超前”或“落后”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4)教育具有生产性 教育可以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5)教育具有长期性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完成的角度,还是从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的角度,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6)教育具有民族性 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教育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制度方面,还是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 3.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的功能按不同的标准可进行如下划分。 (1)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 按作用的对象划分,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 (2)正向功能(积极功能)和负向功能(消极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划分,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积极功能)和负向功能(消极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负向功能指教育有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划分,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都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出现的非预期且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功能。 (4)保守功能和超越功能 依据性质划分,教育功能可分为保守功能和超越功能。 保守功能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结构,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自身的逻辑性,不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教育自我保存的功能性和承继性,表现出教育重复、封闭、保守的一面。 超越功能是指通过教育的自我更新和变革,促进和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 教育的起源学说见表1-1-1。 表1-1-1教育的起源学说 (续表) 学说 代表人物 观点 评价 学说 代表人物 观点 评价 神话起源说 朱熹 教育同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者顺从于天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古老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科学的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 (法国) 桑代克 (美国) 沛西·能 (英国) 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强调了人的生物属性和动物本能,但它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忽略了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一特性,是不科学的 心理起源说 孟禄 (美国)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被学术界认为是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将教育完全归为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一本质规定,从根本上抹杀了教育的有意识性,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的社会性,把人类社会有意识的活动等同于动物无意识的模仿,是错误的 劳动起源说 米丁斯基、 凯洛夫等 马克思主义者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是关于人类教育起源的正确主张,其正确性与合理性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为方便考生记忆,我们把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这三种典型的教育起源学说的代表人物及观点总结成了口诀,具体内容如下。 (1)生物起源说:本能生利息 “本能”一是表示该理论的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二是表示其代表人物之一是沛西·能;“生”表示理论名称是生物起源说;“利”表示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 (2)心理起源说:心理仿梦露 “心理”表示理论名称是心理起源说;“仿”表示理论内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梦露”表示代表人物是孟禄。 (3)劳动起源说:米凯爱劳动 “米凯”表示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和凯洛夫;“劳动”表示理论名称是劳动起源说。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2022湖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综合知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325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