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公教育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编著
页数:545页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92519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七部分。
作者简介
中公教育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是中公教育旗下研究教师招聘考试研究与辅导的部门,多年来始终坚持“学员第一”的理念,汇聚了数十位兢兢业业的辅导与研究者,坚持紧扣考试自主研发。
本书特色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中公版·2020云南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是中公教育云南省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的师资和图书研发人员依据云南省教师招聘考试的要求及历年真题编写而成,反应了云南省教师招聘的考情。通过对近几年云南省教师招聘工作特点的综合分析,本教材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一)有针对性 教师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对应试者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本书编者以云南省考试的历年真题为依据,针对其考试要求,确定了本书内容。
(二)具实用性
本书通过对历年考试真题的统计与分析,归类总结,终确定了每一部分的核心考点。正文中配有真题和备考锦囊,帮助考生强化理解并补充知识。章节结束都附有强化练习板块,真正让考生能够边学边练、查漏补缺。 购买本书即可享有增值服务——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陪伴考生备战教师。
目录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点索引(1)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
第一节教育概述(2)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6)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2)
强化练习(23)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26)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26)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1)
强化练习(37)
第三章教育目的(40)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40)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44)
强化练习(48)
第四章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50)
第一节学校概述(50)
第二节教育制度(52)
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54)
强化练习(57)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59)
第一节学生(59)
第二节教师(63)
第三节师生关系(71)
强化练习(75)
第六章课程(79)
第一节课程概述(79)
第二节课程目标(86)
第三节课程内容(87)
第四节课程设计与开发(91)
第五节课程实施与评价(92)
第六节课程资源(95)
强化练习(97)
第七章教学(99)
第一节教学概述(99)
第二节教学过程(100)
第三节教学原则(105)
第四节教学方法(108)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115)
第六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19)
第七节教学模式(123)
第八节教学评价(126)
强化练习(131)
第八章德育(135)
第一节德育概述(135)
第二节德育过程(139)
第三节德育原则(142)
第四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45)
第五节德育模式(149)
附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节选)(152)
强化练习(156)
第九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59)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159)
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167)
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71)
附录《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全文(174)
强化练习(176)
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与三结合教育(178)
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178)
第二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182)
强化练习(185)
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186)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186)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88)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90)
强化练习(194)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198)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198)
第二节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200)
强化练习(202)
第二章认知(203)
第一节感觉(203)
第二节知觉(205)
第三节意识与注意(209)
第四节记忆(216)
第五节想象(223)
第六节思维(226)
强化练习(232)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236)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236)
第二节意志(246)
强化练习(251)
第四章个性心理(253)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253)
第二节能力(255)
第三节人格(260)
强化练习(267)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70)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270)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271)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273)
强化练习(274)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276)
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276)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278)
第三节学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282)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286)
强化练习(290)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293)
第一节学习概述(293)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95)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302)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06)
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08)
强化练习(309)
第四章学习心理(313)
第一节学习动机(313)
第二节学习策略(322)
第三节学习迁移(327)
第四节知识的学习(333)
第五节技能的形成(340)
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347)
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356)
强化练习(363)
第五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67)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367)
第二节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概述(368)
第三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73)
强化练习(379)
第六章教学心理(381)
第一节教学设计(381)
第二节课堂管理(386)
第三节教师心理(395)
强化练习(405)
第四部分教学技能
第一章教学设计技能(408)
第一节教学设计技能概述(408)
第二节教学目标设计技能(409)
第三节教案编写技能(411)
强化练习(414)
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415)
第一节课堂导入技能(415)
第二节课堂讲授技能(418)
第三节课堂提问技能(421)
第四节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424)
第五节课堂板书技能(426)
第六节课堂教学结束技能(428)
第七节课堂教学语言技能(430)
强化练习(431)
第三章教学研究技能(433)
第一节说课技能(433)
第二节听课、评课技能(435)
第三节教学反思技能(436)
强化练习(437)
第五部分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440)
第一节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发展(440)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和内容(441)
强化练习(444)
第二章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变革(445)
第一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445)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与教师行为的转变(447)
第三节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448)
第四节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结构的变革(450)
第五节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变革(452)
强化练习(454)
第六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458)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458)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462)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64)
强化练习(468)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471)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471)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472)
强化练习(474)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评价(476)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476)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477)
强化练习(479)
第七部分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482)
第一节教育法律概述(482)
第二节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关系(485)
第三节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488)
第四节依法执教(492)
强化练习(495)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汇编(49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49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50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509)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12)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517)
六、《教师资格条例》(520)
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522)
八、《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524)
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25)
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530)
十一、《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533)
十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535)
强化练习(537)
中公教育·云南分部一览表(543)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544)
节选
第一部分 教育学 考情分析与备考指导 教育学部分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考查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教育学是云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重点考查内容,在历年真题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大。 本部分共十一章,知识分布广泛。我们可以按照对知识讲解的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分为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对教育基本理论的介绍,主要包括第一至四章;第二个模块是对教育中主体的介绍,主要包括第五章;第三个模块主要是对教育教学理论的介绍,主要包括第六至十章;第四个模块主要是对教育研究的内容的介绍,主要包括第十一章。 从考查题型来看,本部分的所有内容均涉及以客观题形式进行的考查,而以主观题形式进行的考查主要集中于第二、三、七、八、九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 在西方,education一词由拉丁语educare引申而来。educare意为“引出、导出”。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态(见表1-1-1) 表 1-1-1教育的基本形态 分类依据 类型 含义 教育的形式化程度 形式化教育 定型的实体化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 非形式化教育 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稳定的教育内容、活动场所和设施 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正规教育 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非正规教育 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教育实施机构和地点不同 家庭教育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 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 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从广义上来讲,一切从事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的人都是教育者。从狭义上来讲,教育者主要是指教师,因为只有教师才是专门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人。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并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的特征。 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学习者借以实现发展目标的媒介。 四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与动物的信息遗传方式相比,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通过社会经验的传递,活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发生改变,这是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本区别,也是教育质的规定性的重要方面。阶级性、社会性、历史性、永恒性等只是教育所具有的属性,而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方面。教育的时代性主要指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使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而同一时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点。教育的阶级性主要指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社会性质由不同社会形态中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教育的阶级性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灭。 ③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时期的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④教育具有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⑤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具体体现见本部分第二章第一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⑥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 ⑦教育具有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五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有学者提出,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教育的宏观功能,即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是教育的微观功能,即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具体来说,从不同的维度,可以把教育功能划分为以下类型。 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依据作用的对象不同,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①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等。 ②社会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衍生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对教育的个体功能的发挥具有制约作用。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在本部分第二章进行详细阐述。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依据作用的方向不同,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①正向功能: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如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强调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必须充分遵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负向功能: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引起的。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依据作用的呈现形式不同,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①显性功能: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②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而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隐性的潜在功能一旦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六教育起源的学说(见表1-1-2) 表 1-1-2教育起源的学说 学说 代表人物 观点 评价 神话起源说 朱熹 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者顺从于天 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法国) 桑代克(美国) 沛西·能(英国) 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孟禄(美国)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将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米丁斯基、凯洛夫等马克思主义者 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除了书中介绍的几种学说外还有其他学说,但并不典型,也不作为重要考点。我们把其中三个典型的教育起源学说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总结成口诀,以供考生参考、记忆。 (1)(生物起源说)本能生利息:“本能”一是表示该理论的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二是表示代表人物之一的沛西·能;“生”是指理论名称为生物起源说;“利”表示另一个代表人物利托尔诺。 (2)(心理起源说)心理仿梦露:“心理”表示理论






